关于社交网络焦虑症,和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比它更让人担心的事。正因为你是通过社交网络看到这篇严肃讨论的文章,从某种程度上说,你对它的态度间接反映了这种“症状”的轻重。
我们的周围,似乎没有人能够幸免,大家能做的就是接受这样的结果:没有人躲过去,我们都有病。
/////
不管你是否承认,社交媒体确实没有一开始那么令人愉快了。就连只是普通用户的你都会在发布前反复确认早就编辑好的文字:有错字吗?我这个表达合适吗?我是不是政治不正确发出去、之后被喷子喷了怎么办?
过度的自我审查有时真令人厌恶,但你更担心的是:不这样做就会被人揪住错处嘲笑。或者,更糟糕的是,根本没人关心你到底说了什么。
今年五月,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协会(RoyalSocietyforPublicHealth)和旗下组织青年健康运动(YoungHealthMovement)共同发布了一项关于社交媒体对青年人精神健康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名18~24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在使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Snapchat和YouTube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曾受到过精神伤害,导致自我认知不足和焦虑感。
其中,Instagram对使用者产生的负面影响最严重,Snapchat、Facebook和Twitter的影响次之。
“有趣是我们发现Instagram和Snapchat对人的精神产生负面影响最大,而这两个平台都非常注重个人形象,看起来这可能加剧了他们自卑和焦虑感的产生”,皇家公共卫生协会的行政长官ShirleyCramer在接受《卫报》的采访时说。
这项调查公布后,《金融时报》也在6月初对此进行报道。除此以外,在谷歌上搜索“社交媒体焦虑”,有超过万条的相关新闻报道,尽管到目前为止,这个词并没有统一的官方定义,但它的症状和影响我们并不陌生。
你可以说这些网站你“没有听说过”,或者“该页无法显示”。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这种吐槽实在是个很老的梗,请不要重复给我听了。即使这些调查是针对那些“看不到的网站”,其反映的问题同样发生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中。
2月中旬,GQ英国版的网站刊登了一篇名为《社交媒体是如何用每一次的发布毁了你的生活》的文章,总结了13种会让你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感到失望的行为,以下6条都和焦虑有关。它们分别是:
?加剧“失业”风险
发条抱怨工作的状态当时是挺爽,但之后……小心你的发布成为证据。
?你不再神秘
社交账号都快成“犯罪现场”了,想一下当某人得到了你的社交账号,那么很有可能在你们约会前,他会滑到时间轴上最早的那条记录开始翻看。你以为那些早成了历史,但别忘了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挖坟。
?你的自拍管理几近失控
谁都爱自拍,但放几十张同一个背景的自拍照还是算了。
?你的赞出卖了你
有时尽管你不用文字表态,但你的赞真实地反映了你的内心。
?“数字”担心症
为什么这条发出去都快1小时了还没有评论,就两个赞而已?是说错了话?配图无聊?还是有错别字?终于消息栏里又有了提示,点开一看是来自妈妈的赞和一张微笑的表情评论。
?痴迷于“惊喜”
不管是身边人还是社会里的新鲜事你都想知道,对你来说比剧透更可怕的,是网上流行的梗你最后一个才知道。
前五条涉及到社交媒体形象管理,除非是寻求帮助,否则很少有人会在社交媒体上展现他们真正糟糕的一面。毕竟不是选秀节目,谁会抢着卖惨?但除了少数人,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并没有太多值得说道的事,所以尽管你可能没意识到,但塑造和管理虚拟形象无形中就会让你焦虑。
Snapchat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EvanSpiegel)在时代杂志的采访中提到:“网络世界允许我这代人幻想自己是独特的。你可以选在毛伊岛度假,成为那个收集美好时光的人,但现在线上和线下之间的生活界限消失了,所以Snapchat正全力打造另一种认知的世界就是,在那儿你的周五就是穿着运动裤,盘腿坐着吃麦片,这是可以的。你完全可以做自己,而没必要无时不刻在度假或者一直很好看。”
就像你刷朋友圈一样,总是会有一类人——他们似乎永远在旅行聚会交朋友。社交媒体带来的、塑造完美生活的压力,使得有阅后即焚功能的Snapchat的使用比率正在上升。据尼尔森数据显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即18到34岁年龄段人中,53%人平均每天要打开Snapchat18次、总共约30分钟。
而这和“痴迷于惊喜”一样,都是“FOMO”症状的一种表现。FOMO意即“错过之恐”(FearofMissingOut)。指担心错过社交媒体上各种正在发生的事件,一种对缺席的恐慌和信息成瘾,也是产生“社交媒体焦虑”的原因之一。
年PatrickMcGinnis在哈佛商业学院的期刊TheHarbus的一篇专栏里首次提出这个词,年被加入牛津词典。这种症状的典型表现就是手机成瘾,沉溺在刷新鲜事的即时满足感中。即便只是关上屏幕几分钟,也会焦虑不安。
当然说回社交媒体焦虑,对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