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疯子之间只有一个差别,那就是我没疯。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
创造力不一定需要苦难
「疯狂的天才」这个假说在文化中很流行,但多数科学家认为精神疾病并非创意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支持「精神疾病与创意有关」的研究,大多出自精神病医师路德威(ArnoldLudwig)、安德瑞森(NancyAndreasen)和心理医师杰米森(KayRedfieldJamison)三人,但他们的研究被批评为样本数太少、太特殊,研究方法不严谨且不一致,太过依赖主观及轶事描述。
确实,不少卓越的创作者(特别是艺术创作者)都有艰困的早年经历(例如社会排斥、失亲或残疾)和精神、情绪不稳的情形,然而这不代表精神疾病就是促成卓越创意的因素——没有精神疾病或早年艰辛经验的卓越人士也比比皆是。
此外根据柯夫曼(JamesC.Kaufman)和毕盖托(RonaldBeghetto)的分类,创意可分成许多等级:
「迷你创意」(“mini-c”):学习时展现
「小创意」(“little-c”):日常生活中展现
「专业创意」(“Pro-c”):创作活动中展现
「大创意」(“Big-C”):最卓越非凡
要发挥日常生活中的”小创意“,根本不需要历经苦难。
根据卜林格(ZoranaIvcevicPringle)的研究,擅长发挥日常“小创意”——如做拼贴画、摄影、发表文学作品等,这些人通常好奇、坚持、正向、精力旺盛,幸福感也比较高。
「有点疯又不会太疯」带来创意?
不久前,凯艾贾(SimonKyaga)的团队依据一份长达40年、针对万名瑞典民众的研究指出,从事科学和艺术职业的人患精神疾病的机率并未偏高,只有双相情感障碍例外(也只高了8%)。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患者的兄弟姐妹,以及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直系亲属,从事创作工作的比例却非常高;
另外也有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的血亲“类精神分裂病性人格”比一般人明显。
是否被「稀释」的精神疾病因子不会将这些人拖垮,同时又能强化他们的创意呢?注意,类精神分裂病质(schizotypy)并非精神分裂症,这些特质人人都有,只是程度有别。
与创意有关的是
精神疾病人格中的正向因子
“类精神分裂病性人格”可分成正向和负向。
正向类包括:不寻常的知觉经验、对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心理界线不明显、强迫性的特立独行以及超自然信仰;
负向类包含:认知混乱和生理及社交的快感缺乏(anhedonia,指无法在多数人享受的社交和活动中得到快乐)。
根据贝提(MarkBatey)和符恩罕(AdrianFurnham)的研究,在"类精神分裂病性人格"中,"不寻常经验"和"强迫性的特立独行"这一类正向的特质,与创意的自我评价和日常生活等级的创意成就有显著相关,而“认知混乱”这类负向的特质却没有关系。
学者纳托(DanielNettle)指出,有“类精神分裂病质”的人通常具备的是正向病性人格,而不是负向。
楔前叶与创造力
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类精神分裂病质与创意认知有关。
学者竹内光(HikaruTakeuchi)的研究团队观察一群健康的受试者的功能性脑部特征,发现他们从事高难度工作记忆(即短期记忆)活动时,越有创意的受试者越难压抑楔前叶。楔前叶是“与自我意识、自我心智表征和个人回忆等”相关的部位。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有创意的受试者无法压抑看似不必要的认知活动,或许有助他们将两个不同网络中的概念连结起来。”
先前的相关研究已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血亲同样有无法抑止楔前叶的情形。
根据芬克(AndreasFink)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进行创意思考时,有明显类精神分裂病性人格的受试者和高度创意的受试者都有类似的脑部活动激化现象,这代表精神疾病倾向和创意活动确实都跟多重的脑部活动息息相关。
答案揭晓
看来创意认知的关键就是打开闸门,尽量汇入丰富资讯。
卡尔森(ShellyCarson)的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哈佛大学生发现,创意最卓越的学生有「低潜在抑制」(LowLatentInhibition)倾向的比例高出7倍;
其他研究指出,「低潜在抑制」的学生对经验敞开胸怀的程度较高;
根据我自己的研究,「低潜在抑制」也与相信直觉密切相关。
「低潜在抑制」使人每一次接触熟悉或不重要事物时仍感到新奇,之前的研究显示,这种倾向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然而卡尔森的一篇研究指出,低潜在抑制、不同脑区之间的超连结(hyperconnectivity)、言行重复症状等等脆弱的精神状态其实能与强化的流体推理(fluidreasoning)、工作记忆、认知抑制、认知弹性等保护因子(protectivefactors)交互影响,增加意识中的刺激源,因此能形成新奇、原创的想法。
这才是创意和精神疾病之间的真正连结。
最近研究也指出,结合执行功能(与智力相关)和扩散联想(与开放性相关)两种能力,便能提高原创想法的发生率,但想法要具备创造力,还必须有保护的智力因子替混吨的概念指引方向。
(注:「精神分裂症」已于年正式更名为「思觉失调症」,然本文因同时探讨到「类精神分裂症(schizotypy)」,为避免阅读困扰,仍以「精神分裂症」称之。)
译者:汪芃
研究出处:TheRealLinkBetweenCreativityandMentalI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