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两个朋友在一起窃窃私语,就以为在说自己的坏话;谁无意之中看自己一眼,就以为别人不怀好意;每当自己做错了事,就怀疑别人都在盯着自己;别人无意之中说了一句笑话,就以为在讥讽自己……吉林省仁爱心理学校校长姜敏劼说:“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多疑症的症状。多疑症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
姜敏劼说,正常的猜疑人皆有之,不属于心理问题。比如,自己虽然是心理学教授,但是作为中老年人,有时候她也免不了胡思乱想。例如,身体不适时,她会嘀咕几句,这时儿子就会急起来:“身体医院?怎么就不知道注意身体?”虽然明知道儿子是出于关心,但有时就会想:“哦,你就是怕我有病给你带来负担!”好在她知道这是自己无端猜疑,还能够自我开解。
“多疑与猜疑不同,多疑是猜疑的极端状态,是心理失衡的表现。”姜敏劼说,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生活圈子的退缩,就爱胡思乱想,容易产生多疑心理。老年人最常见的多疑是“疑病”心理,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使自己有一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从而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以致经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焦虑恐惧。时间长了,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血管硬化、高血压、抑郁等,危害很大。
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消除多疑症呢?
首先,老年人要增强自信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证明自己还有可为,多与外界接触,走出封闭的圈子,让生活充实起来。
其次,要了解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认识多疑的危害,加强修养,自我暗示,反复默念:“他不会说我坏话”,“我没得病,只是自然衰老”,“多疑是有害的”等等。
再次,交换意见,坦率地、诚恳地把猜疑问题提出来,心平气和地与身边人谈一谈,消解疑惑。
另外,如果真得了多疑症,则应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心病及早认识,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它,必要时可向心理医生求助。
多疑、孤独、抑郁、恐惧……我们的父辈或祖辈,多多少少会有这样的心理问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