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是很常见的热带观赏鱼之一,很多鱼友将这种鱼和其他鱼种混养在一起,此鱼颜色艳丽,而且长相可爱因此受到不少鱼友的欢迎。
鹦鹉鱼对于大多数鱼友来说比较好养,但是一些鹦鹉鱼常见病会不定时的对鱼体健康产生威胁。来微微细数下:
一、鹦鹉鱼头朝下
一种比较明显的体现,虽然并不一定是因为疾病引起的,但也必须引以为戒,
引起鹦鹉鱼头朝下的原因:
①水质。养鱼先养水,这是众所周知的。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鱼儿的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在养鱼的时候一定要对水质严格把关,装备强大的过滤的同时,还要有规律的进行换水。
②繁殖。处于繁殖期的鹦鹉鱼由于腹部鼓大,同时兼备产卵的职责,会精心护卵。
③缺氧。鹦鹉鱼的鳃部天生缺陷,供氧不足就会使鹦鹉鱼因为缺氧而倒立,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就是得要加增氧泵。
④换水量过大,受到惊吓。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换水的时候要慢慢的注入,不可过猛,同时,最好一次换1/3到1/4的量,不宜过多。保持水质的平衡,避免水质波动过大。喂食之余的时候多和鱼儿接触增加感情,避免陌生化。
⑤水温的骤然突变。这就需要我们要多注意水温,避免水温变化过于突然,造成鱼儿对水体不适。
二、鹦鹉鱼白点病、黑斑病、白毛病
白点病、黑斑病、白毛病,这些是鹦鹉鱼常见病,这些病出现的原因是水质恶化导致霉菌滋生,还有就是鹦鹉鱼受皮外伤,被水中的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而导致的。总言之:水质不过关是导致鹦鹉鱼发病的主要原因,那如何知道鱼病了没有呢?
①白点病
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状: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
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②黑斑病
也是鹦鹉鱼常见病,一年四季皆会出现此病。
症状和病变:鱼体长出“黑斑点”,呈灰白色,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死亡。
③白毛病
又称水霉病、肤霉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白毛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这一鹦鹉鱼常见病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
症状: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三、头洞病
头洞病是一种非生物引起的疾病。这种病是一种很常见并且死亡率较高,如果受到细菌二次感染救活的几率非常低。
头洞病的原因:
①营养不良:当鱼体内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等必需营养素中的任一种时,其皮下组织就会开始成块状的分解,尤其是在头部的软骨组织。起初这些病变并不易察觉,因发病部位的表皮依然完好,直到各个病块被撕裂,白色的软骨组织被分解而成的物质开始渗漏出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分泌物会穿透周围的组织,最后流到伤口外面来。从鱼的外表可发现在头部及眼睛周围出现1~3毫米的蛀洞,看起来就像—条条小白虫由皮肤内钻出来—样。至于大—点的洞,像几毫米直径宽的塞子被顶出来一样,洞孔随时间而扩大。
②水质差:发生此病鹦鹉鱼会伴有抖动身体、不安、食欲減退的症状。从刚开始突起的小白点,接着会有个突起的部分,然后突起部分破裂,流出大量的脓,烂肉露出来,严重时会伴随着流血,而且头洞会随着时间腐烂的范围慢慢变大。
头洞病的治疗
1.药浴盆+热水盆(加热水放在药浴盆下面保持药浴盆水温,室温20°,又没有单独小加热棒只有用土办法了)
2.黄粉(药浴及填病灶)
3.棉签(挤脓)
4.红霉素软管(填药后封口)
5.镊子(挑脓)
6.挖耳勺(填药)
注:工具使用前用酒精或火机消毒
觉得以上这个治疗方法麻烦,可直接用百因美“鱼病1号”
除上述说的几种外,还有其他疾病,这些鹦鹉鱼常见病归根到底,都是水质不好引起的,由此可见,为了鹦鹉鱼的健康,避免鹦鹉鱼疾病的出现,保持水质的清洁至关重要!做到每五天或每周换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水,还要做到有足够的关照,这样能避免霉菌的滋生。同时也要确保鱼缸温度要在28-29摄氏度之间。
来个新产品的微微介绍:
血鹦鹉增艳微生物饲料
要看饲料好不好,就看鱼粉、粗蛋白含量是否达到40%以上,而咱们百因美的粗蛋白含量是43%以上;增艳成分虾红素也在千分之六以上。且百因美饲料含独有益生菌群,可改善肠胃功能,增强抵抗力,降低生病的概率。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