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是怎么回事,中医治病怎么治,怎么学中医

文章来源:疾病_日常疾病_日常健康_日常疾病健康指南   发布时间:2021-11-3 16:53:42   点击数:
  

看名字,你懂我吗?

养生调理专业技术学习交流的最佳平台

此文较长,但值得您细细品读,相信不论是疾病患者、中医师或者中医爱好者、学习中医的学子、寻求正确养生思路的健康达人,都会豁然开朗、有所得。

李辛与马凯翰谈学习中医

马凯翰:各位晚上好,我今天特别高兴,看到这么多老朋友,也看到这么多对中医热爱的爱好者。

中医之美,它在于帮助我们接近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从这个自然的状态呢,我们可以慢慢地接近这么一种医疗的力量。

我们今天借用李老师经过上海的这次机会,一起来讨论和分享我们这几年的关于中医学习的一个对话。

我是07年通过一次义诊活动一起到了四川的山区,认识了李辛老师。08年到上海来跟他学习,跟着他临床,慢慢地受到他指导。在我慢慢开始找方向的时候,很幸运能天天听到今天各位将要听到的话。

我们今天就是一个比较随意的方式,李老师明天要出国做演讲,我自己也在忙看病,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一些具体的内容,我挑出来几句古典的话、几个字,作为提醒我们的话题。我们可能会讲一个半小时左右,然后会留一些时间跟大家交流。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想多听一些什么内容,或者是觉得比较有趣的话题,请存在心里,留下来我们一会儿再谈。

李老师,感谢你今天跟我们分享、指导,对我们讲一下我们常见的问题与一些疑惑点。

李辛:好,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大家,那我们就开始吧。

马凯翰:好,我们今天选择几个话题,最主要的就是中医学习和实践。我在准备的时候就简单地把它归纳为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字里藏巧”。

中医,它的历史这么悠久,留下来的最起码有两千多年的文字的历史。在这个经典的历史当中,我们怎么学出它最精髓的部分,最精髓的意义,这经常有人会问到我。

第二部分,我们要提到我们的自我训练。这部分呢,我记得我刚到中国来的时候,每个人我碰到,我告诉他我在学中医,或者我想学中医,他立马就跟我说,想学中医你要练太极呀,要多喝喝茶呀,你要多了解中国的文化才可以的。

我们都知道其实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帮我们了解中医它这个核心的部分。那这些方式都是什么?为什么一直强调我们要这样去生活?除了我们看病,多学一些理论之外,我们应该怎么样培养自己,调整自己的这个精神状态,而接近中医?

第三部分就是我们所想要的,大家都希望能很快给人解决问题,这是中医最后、最美的一种感受,通过你自己的一种学习,通过自己的练习,在当下,人在你的面前出问题的时候,你能发挥出来这么一个治疗的力量。

那这个力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怎样去更系统地提高我们的临床效果?这是今天的内容。然后我们会很灵活的过来过去,因为我用这些标志的箭头,从一到二到三其实没有这么简单的,你们会发现一和二其实是一个东西,然后三就是一加二的一个结果。有了三之后你回到一呢,你再去读一些经典,你再去看这些书,你的体会真的不一样。

这也是刚才我们在讨论这个经典的时候,也体会到有很多各代的医生,你去读他们个人的经历。你会发现,临床看病看了几年之后,就回到家里去关门苦学《内经》、《伤寒》三年之久,再去临床。为什么呢?他一、二结合起来有了三,有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我前面还不够,还得回到一和二上,要好好的去跟古人交流。

第一呢,从这么一个字体上来谈学中医。这个字,我觉得很有意思,当一个外国人来讲我要学中文字,我觉得是非常有趣的,跟英文或者西方语言的结构完全不同的。那这个字,其实它最最原来的意思、原来的作用,就是一个象,这个象其实是代表人的心意。

《易经》里面有这一句话就叫做“象也者,像也”。那你看右边他要加一个人字旁,其实他代表的是这个象,它是需要有两个人之间能沟通起来,这个像才有意义了,这个字才能存在。如果我觉得这个东西叫做“黄色”,我把它提到这个“黄”这个字来代表,但是别的人不同意,那这个象这个字就没有意思了。所以呢,这个字其实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一个东西,也是一个代表或者是能帮我们和古人形成的一个感通,代表的是人的心意。

所以,经常碰到这个问题,怎么读经典?我想首先问一下李老师,我们正确的理解经典的内容,是什么样的过程?

李辛: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可能是每一个读中医的同学学习过程都会考虑的问题。比如我在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我曾做过一个学期的《黄帝内经》的课代表,后来又上《伤寒论》的课、《金匮》的课。我记得上《金匮》课的时候,老师会说一个条文,然后解释这个条文汉代是怎么说的,明代是怎么说的,清代怎么说的,现代某某重要医生是怎么说的,也许五种到六种。我听了一个礼拜之后,总在想一个问题,很想上去问,这个问题老师是怎么想的?

古人他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然后在临床中锤炼,最后他写出薄薄的一点点东西,用的是他当时的文字、当时的思想、当时所有那些有形无形的因缘。你感觉每一个字或者每一个经典、每一个条文,像不像一块压缩的芯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怎么去解这个码?

马凯翰:我想补充一下,我最早的时候接触李老师,他说这些很厚的书,你先放一放,你要看薄的书,因为它把那个最精粹的意义压缩进去了。

李辛:对,是这样的,你怎么去解这个码?我们现在是用我们已知的去研究古人的。刚才我们俩在外面聊天的时候说到,其实要进入一个与古人心意相通的状态,就像电脑进入链接状态之后,如果你是电脑,这个经典也是个电脑,你进入之后它会这么说:isgoingtoconnect,isconnecting,然后就connected。连上了之后你就明白了。

我们现在追求背诵,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背诵它只是一个慢慢进入你的大脑,或者进入你的潜意识的过程。为什么我们说要进入你的潜意识呢,你才能真正理解到它呢?因为进到更深的部分的时候,能够不受到我们现在这些固有思维啊概念的影响。

不光是西方人,中国人学习中医,他其实是要学习古代人的生活,或者是去体会古代人是在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下,他这种状态下,是如何看这个世界,如何跟这个世界交流的?

我们原来经常说的一个比喻,看到一幅画,现在人会想,诶,这谁画的?价值多少?或者学术一点的,这个是水墨还是泼彩,还是什么?一直在分析。但古代的人看到这幅画,他可能跟这个作画者就已经接通了。

我们看到很多古代的小说,或者典故里都有描述,说有某个人物,或许去世了,或许还活着,也许是男的,也许是女的,都没有关系,另一个人,和他心有灵犀,如果他们接通了。如果在世,也许他们有一天会成为知音,如果他已经去世,哪天想到他,会给他点一炷香。

我们现在说这是个人的性情,有点痴,但它背后是一个感通,就是这个心和那个心已经接通了。

再有一点,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艺术,它表述的是个人的东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但是古代人他画一幅画,写一幅字,或者弄一个曲子,他表达的不是我们人间的像,远古的时期,他表达的是天地的像。所以我们需要慢慢地体会到古人他是怎么生活的。

古人可能生活的有点像马老师家的猫,自然,质朴,不是像我们现在,我们是读了很多书的硕士、博士或者是教授,脑袋里都是概念和固定的程序。

马凯翰:这个是我们看内经的时候,一篇文章里边也会提到的,其实他们也要描述古人呢,他们那句话具体讲什么?意思就是他跟动物是一起生活,灵性特别高,像刚才提到猫,猫的灵性也特别高。他们之间不需要用语言,就会直接沟通。

李辛:内经说“往古人,居于禽兽之间”。古代的人,他是跟禽兽混在一起的,然后“阴居以避暑”,天气很热的时候呢,躲到山背后去,“动作以避寒”,然后“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大概的意思就是里面没有什么牵挂,外面也没有什么整天要挤地铁啊,还有看很多什么什么报啊,也不用扛个摄像机啊。

附PPT原文:(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马凯翰:所以它整体就是在描述古人的这个天人一体非常得强。不像我们看东西这么一个个分开,单独地去理解。刚才我们也在讨论读经典,李老师提到的两个字我觉得也非常值得去了解,一个是精,第二个就是诚。精确的精,还有诚实的诚,或者是诚恳的诚。那这两个字,去读经典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李辛:这个就是说,实际上我觉得学习有不同的方法,一种我们是用我们的大脑,一遍一遍地去学习;第二种就是直接去接通一些东西,这部分其实一点都不悬。我们比如说我们跟小孩子打交道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有的1岁、2岁、3岁,他只能咿咿呀呀的嘟囔,他也说不出话来,他没有语言,也不能描述。但是如果你是他的妈妈,而且你要没有太多的事情,不慌不忙地跟他在一起,他跟你好像是可以直接沟通的,对吧?

还有呢比如说你养过猫,养过狗。你对狗对猫,比如说表面上是对它挺好,给它吃的,或者摸它,或者你走过它,但是如果你心里不喜欢它,它马上就很容易表现出来的。用这种方式去学习。这种方式就是第一要你的精神你的思想要足够地专注。你只有专注了以后,你才可以跟对方联系起来。

第二,诚,我们在对猫猫狗狗的时候也需要对它诚恳,或者是诚实。那么我们在比如说读古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理状态挺重要的。我们在一个慌慌忙忙的状态,比如做菜或者是洗碗,做任何事情,它只能到一个水平。我自己有体会,比如说有段时间我慌慌忙忙的,即使我每天晚上还是拿出一个小时看书,能理解的东西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在很努力、很规范地在做,但是可能我没有进入。

但是如果你的状态是比较放松,你的思想、你的精神有能量集中,而且在面对这些古书的时候,你是就当这个写书的人在那里,你很诚心地对待他,你是能够看懂更多的。这个在古代的小说里面也有,就是比如说他看这个书看不懂,他就每天就点一炷香,黄老爷子你在天之灵,我后生非常愚钝,求你指点我,让我能看懂这本书吧,每天就这么磕头。这个人可能现在人看起来比较傻,其实这么一个诚心的状态,他就容易接通。

马凯翰:我们今天在场也有一些中医学院的学生,也有一些同行的中医老师,我们会想要讲专业一点,进入一个怎么具体的,从哪里入手去读经典?后面的这两章,有《伤寒论》的几个条文,还有《脾胃论》的一小部分。我选择的《脾胃论》的那一小句话是因为我记得当时李老师跟我讲,他第一个看进去的,真正觉得他自己有所理解的一个经典就是《脾胃论》。

《伤寒论》当然也是因为张仲景,历史上这么长久的医圣。当时我记得《伤寒论》我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就是这么几个条文,这个几个症状,这个几个方子,怎么会有这么伟大的作用呢?后来也接触了一本书,我一直在推荐,就是叫做《圆运动古中医学》。这个也是也帮我稍微打开一下对伤寒论的一些理解的方法。

后来回去又看,再碰到李老师的时候,他给我提到对《伤寒论》的认识,非常非常得重要,我这里上面将要讲述的几个字,就是说所谓中者,就是中医的中呀。

中医,要去看病,其实不是看这个病的,他是想让你明确地掌握这个病势,就是病的发展。然后呢是了解这个气机的变化。我们要看、我们要诊断的不是这个病的问题,不是他的症状,永远要把重点放在他生理的过程、生理的状态。

所以呢,我们看经典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把重点放在生理的部分,我们怎么去了解这个气机的变化。那你这样去了解或者是很努力地去读《伤寒论》的话,你会发现,不光是这些症状,不光是这些方子,其实它是一步一步在描述气机变化,就是身体变换,气血发展的具体层次。

我们一起来看第49条和第58条,都是太阳病篇里面的。学《伤寒论》,你会看到的第一件事情其实是《太阳病篇》和《少阳病篇》,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好像是一半以上。那么我们从这么一个现象可以推理知道,其实那个时代的人,唐代的人或者是唐代之前的人,这本书形成那时代的人,其实也是内在能量的水平特别高的。如果我们把太阳放在最外边,这是这个身体的门,然后少阳就是进来一点点的地方,那古代那时代的人他们能抵抗到最外面的地方,代表他的能量其实是非常足够的。

后来到了近代左右就有《脾胃论》的出现。其实在那个时候不是随意一个人,想建立一个学派,就开始讲这个脾胃为重点,其实是以当时的人和病所决定的。

我们也可以推理知道,这个阶段所看到的病就可能要再陷进来一些。那普通的人可能就能看到一个阳明或者一个太阴的水平,换一句话来说,原来那个时代的唐代的、古代的人一直能抵抗到上焦,就是皮肤或者是稍微进来一点点。到近代或者是宋代那代的时候,可能这个病就很容易就一直进入中焦的层次。

我们先来看《太阳病篇》,这个两个条文其实是有一点难解的,特别是58条,这是让各代的医生很头痛的。

我先读一遍,它是49条,它说:“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李老师,你怎么理解这个条文?

李辛:《伤寒论》简单来说一下,就是讲三阳症和三阴症,也就是阳症和阴症。比如说一个人身体比较好的时候,他得了病,反应就会强一点,这个就是三阳症。如果能量很高,都是武林高手,如果有坏人来了,可能连第一道门都过不了。在门外打架就是太阳病。

坏人一进来,门卫很厉害,“嘣”一下打出去了,这最有力量的,这就是麻黄汤的体质和病势,麻黄汤是“噌”一拳……打到外面去了。桂枝汤是什么呢?桂枝汤的体质是里面还是有能量,但是不像麻黄汤体质那么厉害,稍微派一个帮手过去,也不用打。邪气一看不对,它自己溜出去了。

阳明是什么呢?阳明是邪气已经从第一道大门进来了,已经进到客厅了,进到客厅以后呢,但是这边还有很多很多自己人,因为后面还有少阳、还有太阴、少阴,那么这些人还是可以把他打出去,但是这个是在房间里打的。所以出现的症状就是发高烧啊,或者有大便秘结呀。所以阳明症的症状反而是最让人痛苦的。因为在屋子里面打会把瓶瓶罐罐打碎。

那么到了少阳的时候,那么我们先看第97条啊,

“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少阳它说得很清楚,这个病有两种可能:第一种门口没有打赢,敌人进来了,然后在客厅我们也没有打赢,然后自己人手也不多了,坏人还在房间里,叫“血弱气尽”,“腠理开”。第一第二道大门打开了,邪气进来了。但是呢,人还可以打,因为三阴还没有受到损害。那么这个时候打呢不是像第一道、第二道那样,打得有声有色的,其实就像你挤我一下,我挤你一下。这个感觉有点是像在公共汽车上的暗斗,不是明争,有这种体会吧?没有力量。

然后,“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你打得动的时候就在发热,就在发烧,你没有能量,打不动的时候就发冷,所以一会冷一会热。所以你看他一会冷一会热,就像看股市一样,你知道里面的资金量怎么样,甚至你知道里面人的心态怎么样,一样的。我们看的是这个势。

“休作有时”,为什么休作有时呢?所以炒股票说这段时间掉下来了,然后股评师说这段时间正在筑底,对吧?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慢慢慢慢地在聚。聚到一定时候会一个小的升起,小升起来就是又烧了一下,但也可能又掉下去。少阳证就是在这个状态。

那么他怎么才能好呢,很简单。第一不要错误地治疗,第二你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好好过日子。第三,也许这段时间运气很好,正好是你的生理周期的能量是从低往上走的,或者天地之气是从低往上走的,自然就好起来了嘛,你要看的是这个势。但是如果不幸,最近你没有好好吃好好睡,还要拼命工作,然后最近天地之气跟你也不合,然后你最近又处于40岁的人,却是60岁的体质,那怎么办呢?找人帮你一把,所以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其实很简单,他里面有人参、甘草、大枣,就是给你筑底啊。

我们看下面哈,“默默不欲饮食”,不想说话,不想吃饭,一般如果是到少阴,或者是太阴到厥阴,没有能量的时候那就不想说话了。其实在这里,这个阶段还有能量的,我有体会,就是有东西搭在那里很不舒服,打又打不出去,都好一个礼拜了。

是不是就像你挤在车里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这叫进退两难,也叫开阖不利。那不就是枢机不利吗?大家不要想,哦,少阳呢是少阳经,或者是胆经,是三焦经,它是一道门,是开阖不利,不要从这些有形的东西去想,它其实就是这个势到了这里了,他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所以你可以看生活中有很多在少阳阶段,还是在阳明阶段,还是在太阴阶段。你要看的是这个东西。

好,再回到49条啊。49条是太阳病,“脉浮数者”,浮说明了这个势是往外的。数是很有力,跳得很快,那就是生命力很强啊。那么“法当汗出而愈”,他这个力势是这样的(向外开),那么我们顺它势,就像这个房间里有很多灰尘,然后这个风是往门窗那边吹的,你看见灰呀、纸片呀,也是往那边飞。那你是顺着它把那边门窗打开,顺着出去好,还是我非得这边凿一个洞,把它往这边赶好?肯定是顺的好,对不对?顺势嘛。

所以凡是太阳病啊、少阳病啊、阳明病,只要是在三阳症,就是人体有能量,而且这个病邪正斗争、病情发展的势是以人的本气为主导主控的,所以三阳证其实是要顺势。所以“法当汗出而愈”。

但是呢,这个医生给他用的是下药,下药其实不光是说通大便,或者是利小便,大便、小便、出汗是结果。大家要记住,发汗不是为了取这个汗,发汗是透表,是开表,方向是开、是升、是浮。所以出不出汗是最后的结果。可出汗也可不出汗。汗吐下都要这么来看,看它打开的是哪个方向、哪个层次。

“下之”,下了以后,其实是它想出来的时候,给你按下去了,不光按下去了,把中焦的能量也给打掉了。本来那个能量是一节节连在一起的。但中间这个能量一断,想出也出不去,想退也退不来,就僵在那里了。那出现什么呢?“身重心悸”。身重心悸,其实很简单,底气不足了。本来是可以在外面打一架的,现在里边先把里面的人自己给撤了,里面没有力气了,怎么办?里面没有人就打不出去了呀,对不对?

就像我这一拳打过来了,鹰扬“咣”把我截住了。我这拳还能打出去吗?我打不出去了。那只能怎么办?那就不能再打了。不能再打,其实你选择可以不急着治他,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学医或者做医生不要着急去打。

就像你看到路上有人在打架,你得先看是小偷之间的内讧,还是说是平民之间的纠缠,还是说有邪正斗争,对吧?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要看好人和坏人打,好人能不能打胜,需不需要你马上就上去。

病不是说一定要医生动手,一定要吃了药,才会好的,它自己在变化,它自己也可能会好的,这一点在《伤寒论》里讲得非常非常的多。

所以他讲了这么一种可能性,现在打不出去了,然后里边也虚了,有身重心悸的症状,所以第一式向外开的法子不能用了。但是呢,假设他出现了自己出汗,他也会好。什么意思呢?那我们就在想,是不是说这个时候让他发汗,出了汗他就会好,不是这样的。

出汗代表是里面的能量,他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也得了时间,比如说他躺了三天,气自然慢慢聚起来了,或者他吃了一碗热汤面以后,又帮他中焦柔和地托了一把。聚起来以后他的里气回复,又通达向外,触到了表面,然后出汗了,里和外、内和外、上和下,它这个气走圆了,充满了嘛,就自己好了嘛。

所以如果医生不明白,这个时候又是补,又是泄,又是发汗。可能把病人自己的势,自己回复的这个过程就破坏了。

这个你们要去体会。“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所以他后面说的理由,之所以他身重心悸,是因为他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但是等到他自己慢慢聚起来,生命力慢慢恢复,他表和里都有能量,都接通了,接通了以后呢,他自己就布散开了,那就自然好了。

马凯翰: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就需要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切入进去,有的时候也不要干扰这个自然的过程。

我们在准备课的时候,也提到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我记得李老师讲过,里面提到的这样或是那样,其实代表所有的可能,《伤寒论》的理论就浓缩在这一句话里面。再请李老师就前面的这个自愈、自和的观点,解释这两条文字的一些相似的地方。

李辛:《太阳病篇》说有太阳证的时候,这个人他本来身体很好,现在瘀得很难受,然后也烦,脸上也红红的,但他出鼻血了。这个出来了,出来了他也就好了。所以其实它讲的是人体,《伤寒论》它不是讲病的,这点很重要。

我们现在比如说看古代的书,尤其是看《伤寒论》啊,看《温病条辩》,会把它看成一个是操作手册,就是说什么病什么症状用什么方子,甚至会考虑,比如说现在说的“但见一症便是”,以这个方症对应,对吧?看到了这些症状,我就用这个方子。

这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用的,但我个人认为《伤寒论》的本意不只是这些东西,它讲的是一个人体,或者说各种各样的人体在面对邪气时候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因为生命力它永恒存在,只要这个人不死,一个人从小到大,他永远都在生病。就像股票一样,它永远都在震荡,对不对?它永远都有高高低低的。

不管是什么病,不管你是治对了,还是治错了,乃至错上加错,都还有余地。你给他发汗了,然后又吐了,又下了,还给他放血了,然后他还出了很多汗,也伤了津液了。但是不管是你误打误撞,还是说你每一招都对了。只要生命力还在,最后那只老虎,被你锤了一通之后,他又晃晃悠悠晃晃悠悠起来了,为什么呢?他阴阳自和,自己能够恢复起来,他就能活过来。

我们需要看《伤寒论》,《伤寒论》之所以它好,就好在他把人的反应层次和反应能力和个体的资源储备,把它分成了六级,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头三层就是我们资源储备还足够的时候,所以头三层你怎么错,都还有较大的余地,因为还有后三层呢。但是呢到了后三层的时候,到了太阴、少阴、厥阴的时候,你错一步,错两步,就很麻烦。最终我们治疗的目的,其实是让他阴阳自和。阴阳自和其实不是我们医生来主导完成的,其实是这个人在天地之间,自己完成的。

作为医生来学习《伤寒论》,他先要去体会他这个人本身的势是怎样在变化,因为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每一个症状不仅仅是症状,不仅仅是我们需要去处理掉的症状,有的症状它看起来很糟糕,但是背后那个势很好。

比如说,当厥阴证变成阳明证或者变成少阳证的时候,本来看起来什么症状都没有,躺在那,也不叫痛。他其实没有阳气了嘛。突然又发烧、又吐、又拉大便,然后喉咙又烂掉了,对不对?有个药叫麻黄升麻汤。症状看起来很凶险,其实是他的人体的能量正在恢复。但是如果我们看不清这一点的话,我们会讲,哎呀,怎么又烧起来啦。先输液上抗生素,然后大剂量的大青叶和清开灵和生石膏,再给他灌肠降温。这只老虎就这么一点点能量,你最后“梆”一下就把它打死了。这个就很麻烦了。

马凯翰:所以我们医生必须助这个机,等到病人达到内在气血需要达到的状态,我们就要知道合适的药。

《伤寒论》太阳病篇有一个代表方叫做桂枝汤。那里面有桂枝这么一个东西,现在我们的教材会把它归纳在解表方里面,说桂枝也是一个发汗解表药。这个说法是不是跟古代医生理解草药或者理解方子它本身的意义相同?

李辛:我们现在教材讲的方剂的分类。比如说第一章是解表药、辛温和辛热,然后是泻下药,然后是清热药。它是以功效为中心的。

功效其实是最后的那个东西,只是一个结果,或者说只解释了药物某一个层面、某一个象限的作用,这样的解释会局限对药物相应于人体的理解。中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fund.net/jj/16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