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吸金”景区应如何反哺林业(组图)
,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随后,林业工人们全部撤出,继续守护着景区外围更大面积的山林。
如今,九寨沟成了中国最热门的旅游胜地和最“吸金”景区之一,成了上市公司和无数商人、创业者的淘金地。但林业工人们照旧领着每个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不及当地城里人平均收入的一半。
清贫的生活与九寨沟的繁华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九寨沟保护区内茂盛的森林。摄影/章轲
火热的旅游胜地
10月28日晚,九寨沟景区。数百辆旅游巴士几近将景区内的大小停车场和道路填满。中国演艺第一股——“宋城演艺”打造的藏羌古城内,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大型原生态歌舞《9寨千古情》邻近演出,从四面八方会聚过来的游客脚步匆匆地往剧院赶。
《9寨千古情》去年5月1日开演,仅去年半年时间,宋城演艺就在九寨沟旅游市场上捞金6241万元,净利润率高达30.5。
九寨沟景区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年游客量从开放之初的数千人,到2008年,共接待游客1611余万人,旅游总收入超过18亿元,上缴利税近3.3亿元,在全国景区中年递增率排名第一。2014年全年旅游演艺市场共接待游客109.3万人次,同比增长60;实现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65,均创历史新高。
《第一财经》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拿到的今年国庆黄金周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1~7日,九寨沟景区共接待游客18.91万人次,涨幅6.59,客流连续多日到达景区最大承载量。
“你们要是再过几天来,人就更多了,都是要去看彩林的。”阿坝州南坪林业局副局长黄泽明对本报说。
眼下正是金秋时节,九寨沟莽莽苍苍的林区,深橙的黄栌,金黄的桦叶,绛红的枫树,殷红的野果,深浅相间,错落有致。加上大大小小的海子和色彩斑斓的倒影,每一片森林,都宛如1幅浓墨重彩的巨幅油画。
黄泽明说:“我现在很少有机会到沟(九寨沟景区)里去看了。而小的时候,我就是在沟里长大的。”
黄泽明是1975年随父母搬迁到九寨沟的,当时的9寨林场就设在景区内的诺日朗瀑布附近。“那里基本上处于原始封闭状态,植被非常好。但国家建设需要木材,林场的主要任务就是砍树。”
取得的正在编撰的《阿坝州南坪林业局志》材料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给国家提供木材,南坪县林业局前后在九寨沟内设置了124和126两个林场,有1000多名伐木工人。
在“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方针指点下,20多个省市自治区,汉、藏、羌、满、蒙、回、壮、土家族等8个民族的林业工人会聚到这里,林区职工搭起帐篷就开始生产,筹建当年实现交材。
从事木材生产33年间,南坪林业局各林场累计生产木材325万立方米,销售木材292万立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41687万元,累计上缴税金6140.8万元。
“在砍树的同时,我们也更新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实现森林资源的有序利用。”黄泽明说,但由于缺少在高海拔地区的更新经验,最初仅摸索性地营建了2.8公顷林地。到1976年,林场才正式进入大规模更新造林。到1997年底,共完成迹地(林业上指采伐以后还没重新种树的土地)更新造林成效面积30.45万亩。
由于大规模开发,九寨沟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还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阿坝州南坪林业局志》记载,由于长时间集中过伐,加重了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导致初期投产的林场,提早出现了可采资源枯竭、生产周期缩短的情况。深沟远运,生产成本增高,潜伏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扩大。在贫脊的土地上造林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到70年代末,九寨沟森林资源保护已燃眉之急。而与此同时,九寨沟的美景也逐步被众人关注。
“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放学的时候就喜欢在山里转。说实话,九寨沟的那片景区是林业工人们最早发现和保护起来的。”黄泽明对本报说,当时有一些来自外地的画家、摄影家进沟写生创作,“我们会带着他们去看最美的地方。”
不久以后,这些绘画和摄影作品在各大刊物上发表,有的还办起了画展、影展,引发很多人的关注,后来专家学者也提议把九寨沟保护起来。121林场老场部林场职工在峻峭的造林地作业
《国家人文历史》曾有这样的记载: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原南坪县)境内,因荷叶、盘亚、亚拉、尖盘、黑果、树正、则查洼、热西、郭都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与中国多数风景名胜不同的是,她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识。
外界最早有大队人马开进九寨沟是1966年,这队人马来自林业部门,他们的任务不是保护景区,而是伐木。九寨沟的最大特点在于成群的湖泊和瀑布,而构成湖泊、瀑布的水源全靠森林修养。所幸当时伐木技术比较落后,所以九寨沟的环境虽然遭到破坏,但没有很快毁灭。采伐工们在打枝冬季木材运输景象
史料记载,1975年,农牧渔业部工作组对九寨沟进行综合考察,得出了“九寨沟不但蕴藏了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优美景区”的结论。
同年,中国林科院院长、著名林学家吴中伦教授对九寨沟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他身临其境,大为惊异地说:“我到过欧美数国,也从未见过这样奇美的自然风景。”随即上书四川省政府和省林业厅,要求很好地保护这里的自然风景。
四川省林业厅很快便发文指导九寨沟县林业局:“九寨沟则查洼、日则沿沟200米之外才准予砍伐。”这项措施力度虽然有限,却是林业部门保护九寨沟的最早举措。建设下教场苗圃林场车队使用的解放牌卡车
1977年,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的韩克华带队到九寨沟考察,正式肯定九寨沟为国家级旅游开发项目。
197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生物所在《关于建议在四川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报告》中,提出在九寨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见。随后,四川省委指导省林业厅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共同制定包括九寨沟在内的新建自然保护区的具体计划。1978年11月30日,下令停止在九寨沟伐木。1978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驯养工作的报告》,批准建立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场民兵出操林业局核心小组读书班合影拖拉机在工区集材
黄泽明介绍,1978年,国务院文件通知,将南坪林区九寨沟的日则、哲泽、荷叶3个林场划为自然保护区。南坪林业局将投资313万元在沟内修建52千米的公路、4717平方米的房屋、装机46千瓦的水电站,和143436立方米木材产品等移交九寨沟自然保护区。1980年和1982年,哲泽(124)林场、日则(126)林场分别迁出九寨沟,荷叶林场停建。为了保护九寨沟外围森林资源,1996年,122林场停止采伐,至此,南坪林业局唯一4个林场从事木材生产。
九寨沟森林旅游资源开始得到切实保护和恢复。今年10月31日,在云南澄江召开的记念中国世界遗产30周年大会上,九寨沟保护发展成绩广受赞誉。会上发布的《中国世界自然遗产30周年发展公报》称,“九寨沟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国际专家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界遗产保护的典范。”
林业如何从旅游开发中获益
“许多森林旅游资源保护好的地方,多数都会遇到一样的命运。最初是林业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林深叶茂了,或政府自己经营,或对外承包,开发成旅游景点。而林业很少得到补偿,更不要说从旅游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开发中分享收益。”国家林业局一名官员对本报说。
10月28日、29日,本报在九寨沟县访问了两个林场,进行实地调研。九寨沟县122林场塔藏管护站53岁的护林员李如林的护林证。摄影/章轲九寨沟县122林场塔藏管护站53岁的护林员李如林正在打绑腿。摄影/章轲
28日一早,赶到九寨沟县122林场塔藏管护站时,53岁的护林员李如林正在院子里打着绑腿。他告知,每次进山都是这样的装束,避免虫子叮咬和树枝刮,“我17岁就到林场干了,一开始是伐木,全面禁伐后,开始护林。”
李如林已是第二代林业工人了,他的父亲曾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的一个林场当工人。“现在我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是护林员中最高的。但还是觉得有点少。其他人少的只有1000多元。”九寨沟县122林场塔藏管护站53岁的护林员李如林的巡护日记。摄影/章轲九寨沟县122林场塔藏管护站53岁的护林员李如林正在记巡护日记。摄影/章轲
虽然收入很低,李如林仍十分酷爱护林员这份工作。这个护林站管护着8000多公顷的林地面积。李如林说,做护林员要“3勤”:腿勤、眼勤、手勤。每天,护林员们1早就从护林站动身,在深山密林中巡护,及时发现隐患。“还要会宣传教育。遇到践踏、破坏的,及时上前制止。我会告知对方,把这块林地保护好,是留给你们子孙后代的。”每天巡山回来,还要填写护林巡山工作日记,记录下当日的巡山路线、发现情况和处理结果等。九寨沟县122林场塔藏管护站53岁的护林员李如林正准备进山巡护。摄影/章轲
“要问我有甚么希望,就是希望政府能提高我们的工资待遇。”李如林说。
29日下午,本报到南坪林业局123林场中田山巡护站采访,这个站离九寨沟核心景区不过20千米,每天都有上千辆大大小小的旅游车从巡护站门前咆哮而过。在巡护站内看到,30年前盖的工房湿冷阴暗,巡护员们靠拾来的柴火取暖。九寨沟县122林场塔藏管护站护林员们的宿舍。摄影/章轲九寨沟县南坪林业局123林场中田山巡护站护林员刘红平。摄影/章轲
“除下雨,没有休息时间,节假日照旧上班。”38岁的女护林员刘红平告知本报,每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和男工友一样巡山。这个巡护站管护着2000多公顷的林地,最远的巡护点离巡护站约有20千米,基本上都是靠步行来回。许多巡护点的海拔在2000~3000米,山势峻峭,巡山非常艰苦和危险。
自从1999年刘红平的父亲在林场因工去世后,她就到了这个巡护站上班。刘红平的老家在距离九寨沟400千米的绵阳。她说:“工作16年了,没有回老家过一个春节。爷爷就在老家。”一方面是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就是手头拮据。九寨沟县南坪林业局123林场中田山巡护站护林员刘红平正在除草。摄影/章轲九寨沟县南坪林业局123林场中田山巡护站护林员们正在打理苗圃。摄影/章轲
“每一个月只有2100元,只有城里人工资的一半。我还要供养上技校的儿子和上大专的mm。钱根本不够花。”刘红平对说,九寨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物价很高。
“到菜场买菜,人家1听到讲价的,就知道是南林的。有的护林站由于离城里远,1两个星期才进城拉一次菜,菜叶子发黄了都舍不得扔。”一名护林员告知本报,有的家庭困难的,还常常到菜市场捡烂菜叶。
“到医院看病,城里人有医保卡,挂号费只收3元。可林场的职工,由于交不起医保,挂号费要收9元。”刘红平说。
黄泽明对说,南坪林业局属企业性质,每一年要承当供抚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100余万元,“5险”单位缴纳部份除国家补贴外的差额和离退休职工医疗保险费530余万元。“由于企业基本没有其他收入,全都需要从天保资金中调解支付。”
四川省林业厅造林绿化管理处副处长郭祥兴、九寨沟县林业局副局长王维等官员对表示,建议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并使之长期化、制度化和动态化;将企业负担的供抚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纳入社会保险或民政支付,建立“5险”动态补贴机制,对企业缴纳部份按社保机构实际收费金额和比例进行补贴。
四川国有林场面临5大窘境
四川省林业厅造林绿化管理处副处长郭祥兴介绍,该省目前纳入国有林场序列管理的国有林场(含森林经营所、飞播管理站)总计180个,职工总人数15000人,其中在职职工7500人、退休职工7500人,散布在除遂宁之外的20个市(州)的95个县(市、区)。
180个林场中,174个国有林场为县市区属,仅6个国有林场为市州属,有66个林场位于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国家和省分别为39个、27个),有68个林场共建立80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郭祥兴介绍,目前四川省国有林场面临5大窘境:
管护森林资源面积大,资源散布结构不合理。全省国有林场经营管护林地面积3970.3万亩,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11。其中公益林面积3351.3万亩,占林场林地总面积的84.4;位于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林地面积2207.4万亩(国家和省分别为1208.9万亩、998.5万亩),占林场林地总面积的55.6。全省国有林场场均林地面积22.2万亩,在职职工人均林地面积5293.3亩。
林场种类多,人员比例不均衡。国有林场包括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财政差额预算事业单位、自收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自支事业单位和企业4种类型。其中,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林场70个、占全省林场数的38.9,在职职工总人数2128人、占全省在职职工总数28;财政差额预算事业单位林场43个、占全省林场数的23.9,在职职工总人数1564人、占全省在职职工总数20.9;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林场60个、占全省林场数的33.3,在职职工总人数3189人、占全省在职职工总数42.5;企业性质林场7个、占全省林场数的3.9,在职职工总人数702人、占全省在职职工总数9.4。
职工年龄偏大,人员不足,结构不佳。全省国有林场在职职工中“40、50”职工4064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4.2;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职工1201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6,职工老年化现象十分严重。由于长时间实行“只出不进”的政策,全省国有林场平均有职工83人,在职职工人数最少的理县薛城林场仅3人。
产业发展落后,收入少,债务沉重。虽然国有林场近年来在2、3产业方面下大力气,办了一些多种经营项目,但是,骨干项目少,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少市场竞争能力,效益低下。由于林场本身实力不强,开发投入不足,林场所办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发展较慢,整体效益不佳。2014年,全省国有林场总收入6.2亿元,其中财政事业费投入和政府投资4亿元(占全省林场总收入64.5);截至2014年底,林场累计欠发工资、欠缴社保费、营林生产、23产业发展和其它债务11.2亿元。
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职工收入偏低。四川省国有林场大多位于山高、坡陡、谷深的沟尾,基础设施建设的本钱较高,近年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国有林场建设投入较少,仅为15062万元。林场职工安全饮水困难和通电、通讯、电视接收设施缺少。目前还有4046.4千米林场内部道路需要改造,2529.2千米林场内部道路需要建设。2014年,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36982元,低于2014年四川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收入167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