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蚊子是登革热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nb

文章来源:疾病_日常疾病_日常健康_日常疾病健康指南   发布时间:2016-11-30 22:08:29   点击数:
  怒江州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处置情况进展报告(9月6日)怒江州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处置情况进展报告(9月6日)截止年9月6日17:00,无登革热新发病例出现,患者病情稳定,恢复良好。

本台全媒体记者王玉林报道

针对泸水县境内首例登革热感染者被确诊,近日,泸水县登革热防控工作会议在六库召开。会议应邀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相关专家就如何做好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会议指出,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清醒地认识当前登革热疫情防控形势,各相关部门要积极联动,加强宣传,大力普及登革热疫情知识及防治措施,切实做好疫情各项措施的落实;全面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从疫情可能发生的源头抓起,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开展药物灭蚊工作和全民卫生清洁活动,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据了解,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登革热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它主要滋生在各种坑洼、死水沟、花盆、旧轮胎等的雨后积水中,人若患上登革热,会出现高烧、严重头痛、恶心、呕吐等病症。在此,专家提醒广大市民要保持环境卫生,注意防蚊。

认识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也是我们常说的“花蚊子”,在广东暴发的登革热就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医院急诊科主任姚亚奔介绍,岛内外农村、公园、小树林等地方常能看到白纹伊蚊。在有传染源的情况下,作为媒介的白纹伊蚊才在叮咬人体时将病毒传播给人。其实,登革热并不可怕,该病通常预后良好。

  姚亚奔提醒,这种蚊子在秋季可能还会增多,改变不良用水习惯,清除蚊虫孳生,避免被蚊子叮咬,是预防登革热最好的方式。

源于东南亚

  目前,白纹伊蚊在我国很常见。据悉,其源于东南亚,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里,迅速入侵到其他大陆。白纹伊蚊是东南亚和中国的常见蚊种。

  叮人的蚊子一般是母蚊子,它们为了产卵要从动物血液中获取蛋白质等营养。白纹伊蚊在公园、树林、小区绿化带很常见。由于其只喜欢在洁净的积水中滋生,因此市民家中养花草容易滋生该蚊。

  喜白天活动

  这种蚊子一般在立秋后会增加很多,比较喜欢在室外活动,但亦会飞进百姓家里。下午是它们的活动高峰,出现频率比上午高。母蚊子为了产卵,非常活跃,吸血凶猛,白天也叮人。

  爱坛坛罐罐

  白纹伊蚊喜爱公园、树林、空罐或者有水洼的地方。成蚊栖息在树丛里,偏好在细小的积水上产卵。它们还比较“高冷”,除了吸血时靠近人类和其他动物外,照顾“家眷”、幼蚊时则喜欢安安静静地待在阴凉的环境。

  白纹伊蚊主要生活在人工容器,如各类缸、罐、坛、盆、瓶、轮胎等的雨后积水中。

  会传播乙脑

  姚亚奔表示,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3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白纹伊蚊除了传播登革热外,它们还是传播乙型脑炎的帮凶。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该病病死率高,且部分人留有严重后遗症、终生致残。

  乙脑潜伏期一般在10天至14天,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未免疫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少年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

登革热临床表现:发热、出疹、出血。姚亚奔称,登革热早期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骨头酸痛,有的病人还出现皮疹。凡遇发热、皮疹、骨及关节剧痛和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本病;有明显出血倾向,如出血点、紫斑、便血等,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者应考虑登革热;在本病过程中或退热后,病情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同时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考虑登革休克综合征。

?支招?

做好预防是关键

  对于登革热,最佳的预防方法是清除家居、学校、工作地点及附近的积水,防止蚊子孳生,以及避免被蚊子叮咬。

  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读者应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还要防止积水,清除伊蚊滋生地,尽量避免用清水种养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值得一提的是,当你怀疑自己感染登革热时最好请教医生。

怒江广播电视台编辑:孙盛仙李莹责编:张晓翔怒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鐤楁晥濂戒笓绉戝尰闄?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鍖婚櫌鍝釜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fund.net/nkjb/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