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股民转投P2P的心理原因

文章来源:疾病_日常疾病_日常健康_日常疾病健康指南   发布时间:2018-4-5 15:19:44   点击数:
  

股民经常犯下这样的错误,股票一定要等到赚钱才肯卖,否则是捂住。或许在牛市,还有快速扳回的机会,但是一旦遇到熊市场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

 

得与失对人所产生的心理价值是不对称的。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收益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打个比方就是:捡的元所带来的愉悦,无法抵消丢元所带来的痛苦。所以当我们作有关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

原理1:损失厌恶

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感。

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元,输了失去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

请作出你的选择。

A.愿意B.不愿意

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概率相同,是绝对公平的赌局。但大量类似实验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人们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想到可能会输掉50万,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有同样可能赢来50万的快乐。就是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

要有%的利润,庸众才会蠢蠢欲动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韦斯基在19世纪70年代所做的研究表明,“损失”和“收益”对人造成的心理冲击是不同的。

卡尼曼和特韦斯基曾设计了一个掷硬币的赌博实验。现在,掷硬币来打赌,如果是背面,输掉美元。如果是正面,赢得美元。这个赌局你想参加吗?

赌局显然有利可图,但实验证明,大多数人居然会拒绝这个赌局!对大多数人来说,失去美元的恐惧,远比得到美元的欲望要强烈!等额的损失造成的痛苦,和等额的收益带来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心理刺激明显更为强烈。

最少收益多少,才会平衡普通人失去美元的恐惧?卡尼曼注意到,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00美元。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赌博之前,倾向于要求得到至少是其风险双倍的担保。

卡尼曼得出结论,等额的损失造成的痛苦,和等额的收益带来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心理刺激甚至多一倍。当然,这个发现仅仅对普通群众有效,资本家显然不在此列。

对于群众来说,00元的收益才能抵消元的风险恐惧。投资者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是为了“得”,而股市的“失”却占了更大的比例,这也许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弃股转投PP理财的原因吧。

原理:确定效应

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作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见好就收”,落袋为安。

原理3:反射效应

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也就是说,处于损失预期时,大多数人变得甘冒风险。

“反射效应”是非理性的,表现在股民身上就是喜欢将赔钱的股票继续持有下去。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股票。长期持有的股票多数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套牢的股票。

凡此种种应该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弃股转PP”的原因吧。的确,相对于股市来说PP理财不仅收益可观,还特别有保障,可谓稳中赚。

--------------------------------------------------------------------------

更多了解天勤在线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白癜风能治愈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fund.net/qt/9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