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对于事物类别的区分源自于内驱力的发展

文章来源:疾病_日常疾病_日常健康_日常疾病健康指南   发布时间:2025/3/4 11:14:20   点击数:
  

婴儿的一些其他行为也表明他们对类别有了新的认识。艾莉森和安迪将几种物品混合在一起展示给婴儿看,其中包括4匹不同的玩具马和4支不同的铅笔。艾莉森把手放在桌子上,手心朝上,然后观察婴儿如何处理这些物品。9~10个月大的婴儿会拿起玩具马和铅笔玩起来,然后通常会把这些玩具放在艾莉森的手上,但基本都是随机放的。但是12个月大的婴儿有时会把所有同组的物品,即所有的马或所有的铅笔捡起来,放到艾莉森的手里,或者单独分成一组放在桌上。在18个月大的时候,婴儿们能够很系统地将物品整整齐齐地分成两组,小心地将玩具马放在艾莉森的一只手中,然后将铅笔放在她的另一只手中。

在一次实验中,一个特别严谨细致的18个月大的小女孩注意到其中一支铅笔的笔尖断了。她仔细看了看艾莉森的双手,然后把这支铅笔放到了她妈妈的手里,给这个有缺陷的特殊物体选择了一个单独的归属地。

在两三岁的时候,孩子似乎对于一个物体从属于某个类别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可以透过物体的表层外观,了解它们的一些本质特性。他们也开始明白,根据一个对象所属的类别,你可以对该物体的新特征做出具体的预测。

举个例子,你可以告诉一个3岁孩子关于某个特定对象的新知识,比如指着一头犀牛说:“这头犀牛的血液是热的。”如果你告诉他们另一只动物也是犀牛,那么他们就会说这只动物的血液也是热的。但如果你跟他们说这是一只恐龙,尽管你指的是跟犀牛外表十分相像的三角龙,他们也依然不会把新发现拓展到三角龙上。

在一个类似的研究中,艾莉森发明了一台设备。当你把特定的积木放在这个设备上时,它就会发光;如果放的是其他外观相似的积木,设备就不会发光。然后艾莉森向两岁的孩子演示了每一块积木对这台设备产生的不同影响。

最后,艾莉森拿起一块能使设备发光的积木说:“这是一个blicket。你能把其他blicket指给我看吗?”两岁的孩子拿起了另外一块能让设备发光的积木,而不是外形与blicket相似的其他积木。

这两项研究表明,即使是两岁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和那些将熊猫和鲸鱼重新分类的科学家一样。他们都超越了客体的表面特征,试图发现主宰事物运行规律的更深层次的定律。

当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有相当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他们真的能够“透过表面”去审视事物。假设你向三四岁的孩子展示一些具有自然外观的物体,如植物或岩石,然后做一个横截面,把这些东西切开让他们看看其内部的样子。孩子们会说,即便外表看上去很不一样,但是具有相同内在的事物属于同一类,具有相似外表但内在不同的物体则不属于同一类。

让人大为吃惊的是,这些年幼的孩子竟然也能了解到动植物与岩石之间的不同。他们认为生物更有可能具有高度结构化的内在,而石头的内部结构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孩子们知道,小动物与它们的爸爸妈妈虽然看上去差别很大,但属于同一种类。他们知道,尽管小虎仔看上去像小猫咪一样温顺,但是它们与自己庞大凶猛的虎妈妈属于同一种动物,而与外表更相似的又萌又可爱的小狗完全不同。

这些孩子甚至对遗传都有最基本的认知:他们知道,由奶牛喂养的小猪长大后会像它的亲生猪爸爸猪妈妈一样有弯弯的尾巴,而不会像它的奶牛养父母一样有直尾巴。这些孩子甚至还没有上过幼儿园,似乎就已经对生物学有了一些基础的理解。

让奇迹发生的三个途径

我们的问题和之前一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与上一章的讨论相似,这个答案就是:他们天生就懂得很多,学到更多,而我们这些大人本身也具备教授他们的本能。

基础:物盲儿童

在上一章里,我们说到自闭症儿童似乎无法认知他人的心智。他们很难理解他人,通常也很难学会使用语言。还有一种疾病也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更罕见,并且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与自闭症相反的情况,这种疾病就是威廉斯综合征(Williamssyndrome)。

威廉斯综合征患儿对他人是异常敏感的,他们有魅力、待人亲和,甚至对待陌生人也是这样。虽然一开始他们的语言发展较慢,但是最终能发展出令人惊讶的复杂而又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当复杂的语法。但他们理解物理世界的能力非常糟糕。在三四岁之前,他们甚至无法理解物体被隐藏这一现象,不会使用工具,也不会将物体分成不同的类别,而正常发育的孩子在婴儿期就可以做到这些。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往往无法安全穿过马路或者弄清楚回家的路。虽然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并相当详尽地谈论生物学和物理学现象,但所谈内容却异常肤浅。患有威廉斯综合征的少年可以流利地背出种不同种类动物的名称,包括翼龙和美洲虎,但可能无法理解简单的生物过程,比如生长、遗传和死亡。

艾莉森8岁的儿子刚刚搞清楚死亡的概念,十分痛苦,还在设法应对这一理解带来的心理后果。当他听到一名访客谈论威廉斯综合征时,若有所思地说,有时候只能有限地理解生物学也许是一件好事。

研究威廉斯综合征儿童的人通常将这些孩子详尽而又流畅的言语表达比作鸡尾酒会上的社交谈话:这类谈话的目的是与他人建立社交联系,而不是为了获取对世界的更深理解。与自闭症儿童面对社交情境时的无所适从和紧张害怕相比,威廉斯综合征儿童在社交时非常自信,但是他们看待事物时却无法深入到表面以下。

我们对威廉斯综合征的了解甚至比自闭症还要少。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到底有哪些能力受到了损伤,又有哪些能力并未受到损伤,依然谜团重重。但是威廉斯综合征表明,人类超越事物表面获得对物质世界更深理解的能力具有某种遗传基础,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能力或许与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是分离的。

解释性内驱力

像科学家一样,婴幼儿在试图构建关于“人是怎么一回事”的理论时能够注意到反证。而在探讨他们如何建立对事物的理解时,孩子和科学家之间的其他相似之处变得尤为明显。在科学世界中,甚至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会超越外界事物的表面,试图推断出事物更深层次的规律。我们会探寻事件潜在的隐秘起因,努力弄清事物的本质。

人类有能力做到这些,而且也需要这样去做。人类似乎具备一种想要解释事物的内驱力,和人类对食物和性的内驱力是一样的。

每次看到一个字谜、一个难题、一条规律提示或者一件没有道理可言的事情时,我们都会矢志不移地付出努力直至找到答案。事实上,我们有意为自己设置了这样的难题,其中一些相当微不足道,比如纵横字谜、视频游戏或者侦探故事,以便将注意力从乘飞机旅行的恐怖中转移开来。而作为科学家,我们可能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废寝忘食,这样做的动力来源不大可能仅仅是那点微薄的薪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fund.net/wkjb/1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