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不生病!
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毛病,但也反应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不管有多健壮,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头疼发热的症状,也就是说会生病。
医院打交道,在医院的选择上,我比较信任中医。然而,医院却数量稀少。以我生活了三十余年的南京为例,说得上名字的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以及医院和医院。医院医院里面也设有中医门诊,但地位那真是一言难尽了。如果你仅想开点药,那么挂号处就会给你挂上一个“方便门诊”的号,其实就是中医门诊。
在打算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用搜狗搜索了“中医”这一词语,在搜狗百科里,他是这么定义的:
中医(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于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在其下的“发展历史”条目中,还有这么耐人寻味的一句说明: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究竟如何定义,这样的定义是否准确。不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但从定义和医院数量极少的现实环境来说,中医其实处于弱势点位。
在中医势弱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振一下对中医的信心,当然也有必要说一说那些千古中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中医的独特魅力。
不用翻遍历史书,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医有这些人: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如果还有其他的名医,请你告诉我。今天我们主要说一说扁鹊和华佗。
一、扁鹊因为历史悠久的原因,关于扁鹊的故事有些多。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扁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正史的医生。
第一个故事是扁鹊“望诊”。这个故事我们在中学时代的课文中学过的。虽然《史记》把这一事的当事人记载为齐桓公,而《韩非子》一书则是“蔡桓公”,究竟是谁不重要,但这个故事都反映了扁鹊“望诊”的功底。
故事是这样的:
扁鹊拜见蔡桓公时,观察蔡桓公的脸色。看了一会儿对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腠理是指皮肤肌肉的纹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您的皮肤肌肉的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但桓公却以:“寡人无疾。”这句话搪塞扁鹊,在扁鹊离开之后还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第二次进见并观察桓公的气色之后,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血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扫兴地走了,桓公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进见观察,他看到桓公的情况越发严重了,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离开,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四次入宫,一见到桓公,转身就跑。桓公赶忙派人去追,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肌肉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血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酒剂治好;骨髓里的病,即使是司命神(管人寿命的神),也是束手无策。桓公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不久之后,桓公就死去了。
这个故事非常经典,其价值在于:
第一,从名医扁鹊的角度看,反映了他高超的望诊医术和对病人的关心,虽然桓公一再拒绝治疗,但扁鹊一直忠告他,直到最后桓公执迷不悟,失掉机会,扁鹊才放弃了治疗。
第二,从疾病治疗的方法上看,符合医学原理。扁鹊认识到人体有腠理、血脉、肠胃、骨髓等组织结构,并且具有层次性,人体感受邪气发病后,疾病的演变也是按这一层次顺序由表及里、由轻变重逐渐发展变化的。
第三,从蔡桓公的角度讲,他讳疾忌医——接二连三地丧失了治疗的机会。
扁鹊的第二个故事是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说全方位地展示了扁鹊的医术。
《史记》记载,扁鹊带着学生经过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死了。他一路打听到了王宫门前,遇到一个中庶子,就是王宫的侍卫大臣,国王的身边人。这个人自然知道太子死亡的情形。扁鹊仔细打听之后,觉得太子不是真死。于是让这个侍卫大臣向国王报告自己能够让太子“起死回生”。
扁鹊根据大家谈论的病情,断定太子并没有死,他认为太子的病是“尸厥(假死,类似昏厥)”,此刻他正处于昏迷状态,手脚冰凉,脉搏微弱,乍一看就像死了一样,其实并没有死。懂得五脏六腑道理的人就可以治好这个病。
在太子面前,扁鹊仔细观察了太子的气色,给他切了脉,又解开太子的衣带,摸了摸太子的胸口。然后,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具,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上扎了针。过了一会儿,太子果然苏醒了。
治疗虢太子的病例,全面展示了扁鹊的高超医术,望、闻、问、切,“四诊法”全部用上了。“望”,走到太子身边近距离观察;“闻”,走近后自然得知了太子的气味;“问”,问中庶子、问路人,了解太子的病情;“切”,这是诊断太子病情的重要环节。扁鹊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望、闻、问、切,在治疗虢国太子的过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从史书所记载的扁鹊治病案例中可以看出,扁鹊在诊视疾病时,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形和切脉。
在“四诊法”中,望诊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扁鹊不仅诊脉的能力非同寻常,望诊的技术更是出神入化,而最能表现扁鹊这一绝技的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已经编入中学教材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也就是这篇故事,给我们树立了扁鹊的神医形象。
二、华佗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那你一定知道这两个故事: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和华佗给曹操治头疼。你可能会觉得《三国演义》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但华佗在正史中都有传记,陈寿的《三国志》,还有范晔的《后汉书》中,都有《华佗传》。因此这些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
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你发自内心地感谢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的时候,你会给他送一面“华佗再世,妙手回春”的锦旗。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华佗的医术是非常高超又神奇的。华佗这所以被人称为“神医”,有这两个原因:一是料病如神,能预知生死。二是治疗神奇,手到病除。
这两个原因,有在《三国志》这样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医案作为佐证。
第一个是原甘陵国(今天山东的临清)国相的夫人怀孕六个月,突然感到腹痛,痛得非常难受,然后请华佗来治疗。华佗把了把脉,就说胎儿已经死了。然后,华佗找来一个人,请他摸一摸国相夫人腹部,看胎儿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华佗告诉这个人,如果在左边就是个男胎,如果在右边则是个女胎。这个人摸过以后,说胎儿在左边。华佗准备了汤药,让国相夫人服用。国相夫人服完药,果然产下一个已经死了的男胎。随后,夫人的腹痛就停止了。这是第一个例子。华佗能通过号脉,断定胎儿是活的还是死的。
第二个讲的是一位姓顿的督邮得了病,好了以后请华佗再为他看一看。华佗为他把完脉以后,叮嘱他,他的病虽然好了但是身体还很虚弱,在这期间,千万不能过夫妻生活,否则,就会发生不测,死前他的舌头会伸出来几寸长。结果他病好的消息传到他妻子的耳朵里后,她从一百多里外赶来看他,他们当天晚上就有了夫妻生活。三天以后,顿督邮病发,死了。而且30临死之前,舌头伸出来有几寸长。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华佗给病人诊断的时候,往往能够做到料病如神,能预知生死,在《三国志》中,还有关于华佗治疗疾病的案例。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有一位姓李的将军,他的妻子得了重病,而且长期治不好,于是请华佗来给她看病。华佗把了把脉以后,就告诉李将军,说你的妻子在怀孕的时候,胎儿受过伤,这个胎儿至今留在你妻子的腹中。
李将军不信,他说,夫人确实是怀孕的时候受过伤,但是胎儿已经产下来了,没有留在腹中啊。华佗没说什么,就走了华佗走后李将军妻子的病有所好转,但是过了一百多天,病又发作了,没办法,又请华佗来看病。
华佗把完脉以后,又说,你妻子的腹中有胎儿,而且是个死胎。你妻子当年怀的是双胞胎,产下第一个孩子后,因为出血多,接生的人忙于救治,而把另一个胎儿留在肚子里了。这个胎儿已经死了,死的时间很长,现在死胎贴在你夫人的脊椎骨上,所以你夫人感觉脊椎骨非常疼,现在应该赶快吃药、用针灸,让这个胎儿产下来。
华佗立即开了汤药让李将军的妻子服下。李夫人吃了药,配合着针灸,过了一会儿就感到腹痛得非常厉害,好像要生孩子。华佗告诉她,这个死胎在腹中存留的时间过长,自然分娩是不行的,需要有人把胎儿取出来。华佗就指挥别人把这个胎儿取出来。果然取出来一个死去的男胎,大概有一尺长左右,手脚都长全了,只是胎体是黑色的。这是一个治疗死胎的非常典型的医案。
第三个治疗案例比较奇特,叫子病治母,就是孩子有病,母亲吃药。
在东阳(今天安徽的天长县),有一户人家两岁的小孩一直拉肚子,吃完奶就拉肚子,久治不愈,怎么治都治不好,最后只好找华佗。
华佗听完情况以后,就说这个小孩不需要吃药先把小孩的药停了。真正的病根在他母亲身上。母亲的乳汁有寒气,孩子吃了之后就会拉肚子,所以不能给孩子治病,而要治他母亲的病。然后华佗把药给小孩的母亲吃,吃了十剂药后,小孩就不拉肚子了。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例子。子病治母,孩子有病却治他的母亲。
大家估计会感到很奇怪,其实,这是中医非常典型的一个特点。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同时人的五脏六腑是个中心,通过十二经络把整个的脏腑连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内外相通、整体协调的整体。一个脏腑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和五行的关系影响到另一个脏腑,所以可以通过五行生克的理论来调治。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体内部达到阴阳平衡,中医治病是通过吃药,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这样,病就好了,这就是中医治病。
如今的中国,在一些资本的操纵下,中医的确处于弱势地位,医院比较少。而在民间,但凡有点名气的中医,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阻碍和骚扰。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这样的问题,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扶植中医。
因此,我以两个中华名医的故事来提振一下人们对于中医的信心。
因为,我相信
中医不死!
中医不死!
中医不死!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