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女性妇科疾病的原因

文章来源:疾病_日常疾病_日常健康_日常疾病健康指南   发布时间:2021-6-17 17:08:29   点击数:
  

引起妇科疾病有两个原因:内原因(宫腔四大垃圾)和外原因

我们先看一下外原因:

我们的宫颈有四个屏障保护:小阴唇,阴道,子宫外口,子宫内口,外缘接触的细菌和病毒有四个屏保。两个平衡:有益菌和PH值平衡。女性内环境PH:3.8-4.4,酸性的。有些女性感到不舒服是就会用市面上的洗液,药物,这些基本都是碱性的,它首先就破坏了酸性环境,而且不分有益有害菌统统杀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性用了之后会很舒服,没过多久就会更难受。

大家试想一下,有益菌群保护膜被破坏了,你那有害菌群繁殖的是不是更猖狂了呢?阴道给药也就是对阴道局部起作用而已。而细菌跟人一样是有感知能力的,面对阴道有伤害的药物细菌会怎样反应呢?它就会往里跑,这就是我们说的炎症上行,上行到宫颈就是宫颈炎,长期不管就是宫颈糜烂,继续上行到哪里就是什么炎症。

那再看一下内原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宫腔四大垃圾:

一、每个月例假内膜脱落的垃圾

1、自从我们第一次来月经的过程中,象牛奶一样粘稠的月经会流不干净,有部分依附在子宫壁上面,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像煤渣一样黑乎乎的东西;

2、女人天生爱生气,当女人生气之后,气滞血淤,一次淤点,久而久之就成了淤血块,血遇寒则凝;

3、当女人脾胃失调爱吃冷的东西,就会造成宫寒,月经量减少,流不干净的经血块在我们子宫里面聚成了圆球状的东西,就是多发性子宫肌瘤;

正常月经:28天为一周期,时间4-5天,正负不超过一天

月经提前:气虚,这时候受孕生下的孩子免疫力差,容易感冒;

月经推后:血虚,这时候受孕生下的孩子80%不长个或多动症;

忽前忽后:这个月来7-8天,下个月来12天是肝肾亏虚,受孕生下来的孩子很容易脑瘫;

例假6-7天,隔6、7天又来了是崩漏、肝脏有问题;

痛经怀孕生下男孩80%有疝气,生下女孩9岁前尿床以后也有痛经。生完孩子还痛经90%的人有子宫肌瘤。

二、生儿育女的垃圾——羊水垃圾、恶露垃圾

当女人怀孕,子宫涨得很大,象吹大的气球,生完孩子,子宫收缩,肚子就收回原位,但不可能收到原来的大小,同时还形成很多皱褶部位,藏污纳垢。

除此之外,人流和剖腹产

1、人流或刮宫、药流,只是把小胚胎给流出来,依附在子宫壁上的胎盘组织是处理不干净的。

2、剖腹产女性90%以上会得盆腔炎或附件炎。

3、免疫力下降后,真菌感染也会得盆腔炎。

4、遗传菌体,免疫力下降成盆腔炎。

三、夫妻生活垃圾

男人一次射精达到两至三亿,到达子宫的约1%,能够达到输卵管里的只有二到三百个,卵子和精子结合,就是唯一一个。剩下没有排出体外的,久而久之在阴道里形成最大的垃圾毒素。

精子和卵子撞击受精卵,要回到子宫着床,由于输卵管堵塞或者炎症,胚胎在输卵管里开始长大,最后把输卵管撑爆,引起大出血甚至死亡,这就是宫外孕。

四、子宫卵巢新陈代谢的垃圾

1、月经是子宫内膜脱落,毛细血管破裂,例假就来潮,子宫机能下降了之后,内膜就脱落不完整了,月经是我们女性年轻的象征。

2、不孕的原因:月经失调,做人流手术造成宫颈炎症、宫颈糜烂和内分泌失调。

3、体寒。

4、输卵管炎或堵塞(引起宫外孕)。

5、卵巢衰退卵泡发育不完全(引起巧克力囊肿)。

6、子宫后位的人不好怀孕。

7、女人正常49岁天葵枯竭,50岁绝经进入老年。

女性为什么要进行清宫排毒?

科学研究发现:少女患生殖系统疾病的几率很少,而成年妇女恰恰相反,同时伴随妇科疾病的是黄褐斑、色素、皱纹的增多,皮肤粗糙、出现褶皱等现象。

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

解剖学显示:女性在生育后,由于子宫和阴道过度膨胀后的回缩,使子宫和阴道内壁不再呈现少女时的光滑状态,而是布满了褶皱和隐窝,是女性体内新陈代谢物(如月经残血)极易残留的地方,成了细菌和病毒繁殖的场所,从而引发了女性各种生殖疾病的产生。

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身体三天不洗就有味儿,而自己的子宫,几十年都没洗过一次“澡”,长期淤积毒素及垃圾,造成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重大疾病,严重危害女性健康,今天起,好好给自己的子宫洗洗澡,享受健康美丽的幸福生活。

因此,要彻底解决妇科问题,恢复女性的靓丽容颜,就要从排出子宫、阴道内的垃圾与毒素入手,毒素排出了,疾病也就根治了,女性本来的容颜与体态也就恢复了。

偲容锦生命养护·生命品质改善中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传统中医药技术的基础上,倾心打造一家集新型国际旅游医疗、基因检测、抗衰老干细胞疗法、医疗度假疗养。医疗技术、美容、再生医学、心灵疗养于一体的高端医疗平台。为精英人群健康管理、美丽定制、抗衰老生命养护?生命品质?改善服务?提供医养融合的健康个性化解决方案。我们的使命是:帮助更多人健康、美丽、幸福于一身—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fund.net/crk/1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