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和胃疾病病理近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张祥宏(医院病理科);金木兰(医院病理科)
来源:中华病理学杂志
由于特殊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特点,食管和胃是炎症和肿瘤产生的常见部位。我国居民食管和胃炎症性疾病的产生非常普遍,同时我国也是食管癌和胃癌多发国家。因此,在平常病理临床工作中,医院医院,食管和胃疾病的诊断均是常规工作。六十年来,我国病理学工作者密切结合我国实际,在食管和胃病理研究与诊断方面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如沈琼教授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气囊拉食管脱落细胞收集方法在食管癌普查中的运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首创了食管脱落细胞学的新纪元。又如张荫昌教授对胃黏膜异型增生和初期胃癌的研究,引领了中国胃癌防治研究不断进展。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食管和胃疾病病发谱、对食管胃某些疾病的认识和食管胃肿瘤医治理念等方面均产生了很大变化,国内病理界也结合我国的特点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构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食管胃病理体系。现就近10年来我国食管和胃病理工作作一扼要回顾。
1、胃食管反流病及巴瑞特食管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发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几十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和与之相干的食管胃交界腺癌的发病率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与其他疾病不同,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缺少金标准,需要综合症状、内镜检查、pH监测和组织学等各种检查结果。除糜烂性食管炎外,胃食管反流病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食管黏膜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增生、固有膜乳头延长、炎性改变和上皮细胞间隙扩大等,虽然这些变化均不是胃食管反流病特有的改变,但食管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对胃食管反流病,特别是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此问题,年中华病理学杂志专家论坛发文论述了病理学检查及组织学发现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
巴瑞特食管(Barrettesophagus)是近年来遭到
2、食管胃交界腺癌
食管胃交界腺癌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理念,广义讲是指食管胃交界上下5cm范围内的腺癌。作为一种独特的胃癌病理学亚型,食管胃交界腺癌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运用,从年开始,WHO分类中也提出了食管胃交界腺癌分类标准。近几十年来,西欧、北美国家食管胃交界腺癌发病率显著增加。我国食管远端腺癌的发生率非常低,而食管胃交界区域的腺癌多被笼统划分为贲门癌。由于历史的缘由,20世纪70年代我国将贲门癌列入食管癌的范畴,到90年代又将其分类于胃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食管胃交界腺癌在国内有被边缘化的偏向。张祥宏教授年在中华病理学杂志发文提出应当重视食管胃交界腺癌病理学问题。回顾性研究初步发现近二十多年在我国的一些传统的食管癌和胃癌多发区,食管胃交界腺癌的产生有明显上升趋势,食管胃交界腺癌已成为我国胃癌防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也成为上消化道肿瘤研究的热门领域。
3、食管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随着纤维内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广泛运用,食管胃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肿瘤的检出率显著增高,针对国内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高,但诊断名称、分类和分级等方面存在混乱的情况,郑杰教授于年撰文提出要规范胃肠道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诊断。其后,年朱雄增教授和郑杰教授组织国内病理学专家,根据欧洲、北美和WHO肿瘤分类进展和国内实际,讨论构成了我国第一个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鸣,年又进行修订构成第2版共鸣意见。共鸣意见提出了根据不同分化程度将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两类,前者命名为神经内分泌瘤,后者为神经内分泌癌;在胃肠胰腺不再使用“类癌”这1诊断名词;提出了高增殖活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这一新概念。
4、胃黏膜癌前病变和胃癌
初期胃癌和胃黏膜癌前病变的诊断一直是国际上颇具争议的领域,从诊断理念上国内病理界多采取欧美国家和WHO的标准,但也鉴戒了日本同道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细致而系统的经验,逐步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诊断模式。在胃癌诊断方面,医院管理所的支持下,从年开始用时两年多,病理界相干专家进行了肿瘤规范化诊断标准的编撰工作,在广泛征求国内病理学家意见的基础上,胃癌的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目前已成稿,开始了国家行业标准申报进程。另外,针对病理诊断、医治及预后判定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问题,孟刚教授组织国内同行专家编写了胃癌相干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专家共鸣(版)。
5、胃黏膜非肿瘤性疾病的病理诊断
胃黏膜活检标本是外科病理实验室最常见的标本。除肿瘤性疾病外,非肿瘤性病变常常被病理医师忽视,在慢性胃炎的诊断方面,虽然消化界提出了很多详细复杂的诊断标准,但在国内病理界推行普及很局限。针对这1问题,中华病理学杂志适时刊登了陈国璋和刘勇有关胃黏膜非肿瘤性疾病的病理诊断的文章,并在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会主办的会议上约请朱明华教授等作了专题报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胃肠道间质瘤(GIST)
GIST是消化道间叶来源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肿瘤。年Mazur和Clark提出了GIST的概念,得到学术界认可。年朱雄增和侯英勇在中华病理学杂志发文谈了对GIST的再认识问题。年朱雄增教授、吴秉铨教授、郑杰教授等提出了首个中国GIST病理共鸣意见,在此基础上年又与临床合作推出了中国GIST诊断医治共鸣,这个共鸣意见重视了与临床的结合,大大增加了其推行力度,引导了国内GIST的诊断医治,是非常成功的实践。其后,又根据研究进展和临床医治需要,进行了GIST共鸣意见的修订。
7、分子病理学理念和胃肿瘤的份子靶向医治
近年来,肿瘤的份子靶向医治遭到肿瘤界的广泛
8、问题与展望
虽然我国医学界在食管癌和胃癌的基础研究、临床医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世界领先的工作,但从诊断病理学角度,虽然食管胃病变在平常病理科外检中数量最多,但由于多数病例诊断难度不大,专门从事食管胃病理研究与诊断的人不多,亚专业发展受限。实事求是地讲,在过去的10年中病理界在食管胃病理方面匮乏原创性、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病理诊断也多采取国外的理念和标准,虽然有各个方面的缘由,这也是我们病理界的遗憾。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国内病理界同仁应当高度重视食管胃病理工作,建立亚专科队伍,深入开展食管胃疾病的研究,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在深入开展肿瘤性疾病研究的同时,重视食管胃非肿瘤性疾病的病理诊断工作,依托杂志和学会积极组织气力,提出合适我国国情的食管胃疾病诊断意见和标准,为食管胃疾病的有效防治奠定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略,有需要请查看原文章。
《中华病理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Pathology--年10月第44卷第10期
病理病案室:1键推送优秀病例,看病例,在这里
掌上病理:看病理资讯,先他人一步
点击下方“浏览原文”
瑞鼎格金融遵循标准化行业流程人民日报是怎样玩转媒体融会技术平台的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