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这句话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写照。在《少年抑郁症》这本书中,抑郁症患者的自述让我窥见他们的痛苦和委屈。
抑郁症的病因
书中的患者们病症轻重和病情特征各异,成长路程也不相同,然而相同的是,都有一
个不幸的童年。有的被家暴,有的被性侵,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父母鸡娃教育,有的被校园霸凌,有的被寄养虐待,有的是家里重男轻女还有父母长期吵架。总的来说,青少年患抑郁症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最大的问题是家庭环境,其次是学校。
人的问题在童年,童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父母。在成长历程中,父母不够恰当的养育方式,或表达爱的方式有错误,都可能会在孩子心中埋下抑郁症的种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抑郁症不是一天形成的,一个患抑郁症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生病的家庭,但最后吃药的却是孩子。比如鸡娃教育,内卷的教育环境下,当父母只看重成绩时,孩子会误以为:“只有成绩好,才值得被爱。”他们会将人生的追求全部寄托在分数上,这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判断具有毁灭性的影响。
校园霸凌,一些家长和老师对霸凌没有清晰的认知,认为是“小孩子不懂事”“都是闹着玩”。老师或家长在知道霸凌事件后,不重视,不给予处理的态度,很可能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霸凌事件表面上是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之间的问题,但他们背后引出的其实是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养成、行为引导的问题,以及学校教育工作的问题。
如果你被校园霸凌了,得不到身边人的支持和信任,可以拨打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热线。
被迫留守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心理健康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有的孩子会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变得异常坚强勇敢。孩子只有在没有人疼爱的时候,才会变得超前的老练和懂事。在缺乏家庭保护的前提下,人会本能地提升自己的心理年龄,这样才能在没人关照时,在那些不是这个年纪应该去承担的种种压力中存活下来,他们表面坚强,实际上内心非常敏感,自卑,脆弱。
这本书中十几个案例的背后,其实是无数抑郁症患者的呐喊。
对抑郁症的误解或错误看法
一是对抑郁症有病耻感。有些家长虽然也知道抑郁症,但当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时,他们选择不接受,不承认。或因为对心理疾病的不了解,不重视,只觉得孩子“矫情”,建议“少作”,忽略孩子真正的感受。传统的会认为是“这个人想不开”,甚至认为是“精神病”。总总原因无法支持孩子积极就医,导致病情被耽搁,继而衍生出一些列悲剧。
二是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混淆。一些人开口闭口说我抑郁了,但真正患抑郁症的人大多数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两个概念。抑郁情绪是人的正常情绪,是暂时性的。当环境或其他因素发生改变后,抑郁情绪也会随之消失。比如上班被领导批评了心情不好,下班后就把这件事忘了。而抑郁症则会导致患者持久的、毫无缘由的心情低落,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就算环境等相关影响因素发生改变后症状也仍然会持续,很难进行自我调节。
对抑郁症,我觉得今天多一份了解,明天就少一分误解。消除对抑郁症好奇的新鲜感和病耻感,致命的误会有时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做不到感同身受就尽可能的尊重理解。
抑郁症患者会有一些常见的人格障碍
讨好型人格。总是会不自觉地去迎合他人,忽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们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没胆量,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一遇到问题就以为是自己不好。他们内心脆弱又敏感,想通过获得他人的爱和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