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厂视频刷爆络的背后海信掀智能化风潮

文章来源:疾病_日常疾病_日常健康_日常疾病健康指南   发布时间:2016-4-8 11:06:11   点击数:
  

中国工厂视频刷爆络的背后:海信掀智能化风潮

内容讲述1家电企业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画面,偌大的车间内,各种机械手臂左右穿梭,高效工作的场景十分壮观。视频讲述的生产流程,犹如最早由德国人所提出的“工业4.0”概念的现实模板。而从片尾的Logo分析,这是家电巨头海信团体的生产车间。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外家电行业的大佬级企业,从青岛走出的海信团体,早在4年前就已开始布局智能制造,其技术水准在行业内数一数二。

在海信团体董事长周厚健看来,制造是我国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关键的动力来源,发展提升制造业,并使之大幅变强,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前途。

“中国工厂”有多牛?

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后,机器与机器之间仿佛达成一种“默契”,从焊接到最后打包运输,每道工序之间构成完善衔接。

在海信黄岛基地的彩电生产车间中,这类默契正频繁上演:穿梭来往的智能自动配送小车替换了长度近800米的跨楼宇、长距离人工配送,将近200人从配送中解放。而在关键的液晶面板卡合工序,1台6轴工业机器人吸住大尺寸液晶面板,经工业相机辅助定位,轻巧地放置到背光模组上,精度高达0.02毫米。治疗白癜风得花多少钱

这个“中国工厂”视频在上周刷爆了络,总点击量超百万的同时,引来无数点赞,民们明显被视频中中国工厂自动化生产的壮观场面震动到了。

其实不但仅是场面震动,自动化生产给企业也带来了“福利”:以往对工人依赖的生产线,自智能化制造实行以来,海信人均制造效力每一年提升超过30。笔者获得的数字显示,在生产场地没有增加和工人数量下落的情况下,海信电视机产量由2011年的800万台增长到2014年的1110万台,增长39。

值得注意的是,对智能制造,海信团体极其看重。其董事长周厚健曾表示,制造业目前是、并且到2025年仍将是我国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支持海信“智能化”背后,是最近火热的“工业4.0”大势。“工业4.0”是德国率先提出的概念,“中国制造2025”则是中国版的“工业4.0”。

今年6月,工信部公示了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海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智能工厂参考模型标准研究”榜上有名,其对智能制造项目的研究探索取得认可。

来自海信的观点认为,没有制造业的转型,国家和企业的转型就缺少根基,“没有制造业,就没有海信。海信的今后,依然会以制造业为重心。”在工信部设备司副司长李东看来,“机器换人”和工厂智能化,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重要一环。

海信引领智能化升级大潮

自2007年引进车间冲孔机器人后,海信每一年投入2亿~3亿打造“智能工厂”,今年底将到达上千台机器人的使用范围,不但在国内数一数二,在国际上也是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愈来愈多的制造企业开始走上“智能生产”的道路。一项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85的企业未来1年内有意向引入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智能制造装备,22的企业未来一年智能制造装备的投入占总预算的20以上。

“机器换人”后极大地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减缓了企业用工紧张的局面,特别在长三角、珠三角,每到春节前后是“用工荒”的高峰期。“机器换人”后大大减少了企业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

不过,在“机器代替人工”的智能化升级大潮中,大规模使用机器人会否造成就业困难?

国外最新研究报告指出,近几十年来,机器人的使用提高了17个国家的产能,使用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就业下落幅度却未必最大。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8年,德国的机器人总量增加了约2.3万台,同期的失业率从4下降到1.8;巴西的机器人总量增长约2000台,失业率从9降至7。

“机器人产量的增长不会造成大量失业,相反,更多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曾表示。

对此,一名转型中的企业人士则认为,不是简单的谁替换谁的问题,寻求的是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有机互动与平衡。自从“机器换人”后,他所在企业的员工结构,从原来的一线产业工人占主要比重的金字塔形,愈来愈多的向中间技术工人倒梯形转变。

与此同时,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不但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智能工厂运行的背后就需要庞大的科研和管理队伍。

海信的做法一样印证了这一点,去年10月,海信投资15亿在青岛崂山建设了最新的研发中心,总面积到达420亩,作为海信技术和研发人员的“孵化池”,而“中国工厂”的视频中也展现了该研发中心的建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fund.net/crk/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