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记协联合发起、辉瑞中国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胆固醇管理)”在京启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伟伟教授、医院顾东风副院长等专家及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出席此次活动,共同呼吁大众澄清对血脂异常的认知误区,有效管理“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国人血管健康水平,遏制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的趋势,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拐点”早日到来。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记协办公室等联合发起的大型健康传播公益项目,迄今已进入第十年。该项目自年起每年选定威胁大众健康的慢性疾病或危险因素作为主题,由政府主导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相关健康知识传播。今年是“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十年来第一次以胆固醇管理为年度主题,以此呼吁全社会通过积极控制胆固醇水平这一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支点”,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挑战!
积极应对慢病负担加强胆固醇管理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表示: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每年因为我们中国人得慢病造成致残或者住院损失的劳动能力达到了86亿天,这还不包括他丧失劳动能力住院以后家庭和社会其他的一些负担,所以慢病这个形势非常非常严峻。慢病知识的传播应当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共同行动。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估计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现患人数为2.9亿。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估计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人,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与庞大的血脂异常人群关系极为密切。“坏”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伟伟教授指出:控制“坏”胆固醇是降低心血管死亡的关键因素。胆固醇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积极应对慢病负担、积极有效进行中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支点。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依旧偏低。据一组中美两国数据对比显示,我国人口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只有11%,比美国低了近40%,治疗率也低了20%;。此外,我国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处于较低水平,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并长期治疗的比率很低。高的“坏”胆固醇对公众健康的危害还在持续,急需采取措施予以干预。
“坏”胆固醇是导致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医院顾东风副院长在现场发布了《胆固醇管理知识要点》,并指出:对于胆固醇的认知,大众甚至一些医务工作者还存在着误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误区是:误认为“高血脂”就是“高甘油三酯”,还有就是认为所有人的胆固醇控制目标都是一样的。
其实,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胆固醇也分“好坏”。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坏胆固醇”危害极大。“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会逐渐长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减少,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还会破裂或脱落,掉下来的小斑块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死亡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BMI(体脂健康指数)等其他多个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危险因素。
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正不断攀升,成为造成国人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北京为例,-年冠心病死亡的增加,其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虽然控制胆固醇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疗工作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