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允天重视基层医院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

文章来源:疾病_日常疾病_日常健康_日常疾病健康指南   发布时间:2021-12-29 16:09:45   点击数: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医疗资医院中的临床治疗,医院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少,尤其是广大基层医师缺乏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认识。而鉴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其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应忽略。《门诊》记者邀请医院侯允天教授进行了专访,分享他关于基层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独特见解。

侯允天医院

现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师从王士雯院士,杜日映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三十年,擅长冠心病无创性检查、高血压、房颤及晕厥的诊治。在房颤领域发表过十余篇学术论文。有长期CCU工作的经验,对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独特见解。

《门诊》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由升转降”的拐点。然而,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未来20年里我国4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还将增长2~3倍。在您看来,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事件“拐点”早日到来存在哪些困境?

侯允天教授

目前,医院的心血管专科医师主要精力集中在治疗复杂病例。以我们心脏中心为例,心血管病八个病区,几乎每个病区都在开展各种介入治疗,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电生理介入治疗等。医师每天查房及病例交流都在讨论一些危重病人及其如何治疗,但很少探讨疾病的早期发生与发展原因以及如何早期预防此类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在降低,而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率正在上升,这一情况总是被提出来,但就是缺乏具体的应对措施!。请大家设想一下,医院如果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没有作为,中国心血管病严峻的形势何日能改观!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病的传统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吸烟等)、家族性遗传因素及其他。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却总是发现,等到诸如高血压,糖尿病被诊断和接受治疗时,该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已经很明显了,或者说已经出现“心血管事件”了。我们心内科监护室经常收治20岁到50岁之间的年轻患者,许多患者可以说是30岁的年龄却有70岁的心脏。就医时他们自己觉得非常无助,有些患者平时坚持体育锻炼且无吸烟等不良生活嗜好,但检查结果显示严重冠脉多支病变。我们基层和专科医生难道不应该为他们找出可防治的原因吗?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比如从动脉硬化开始发展到需要植入支架往往有5~10年的过程。在这么长的疾病进展过程中我们的医师应该做些什么?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师有三种境界,即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而中国医医院的医师都在“治已病”。今年两会期间,前卫生部部长高强提出,中国传统医学重视“上医治未病”,要加大在疾病预防方面的工作力度。心脑血管病的“未病”是什么?怎样识别?何时干预,治疗?上述问题的解答应该就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拐点”!

  如何推动心脑血管疾病事件拐点早日到来,核心在于大力推行推动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早期诊断的教育和培训。在中国,医院和专科医师资源是有限的,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才是医疗健康事业的基础。修正基层医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的模糊认识,提高基层医师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方面的专业素养非常迫切。

《门诊》

您认为心血管领域能够“治未病”的医师应具备哪些条件?具体临床实践过程中,如何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工作?

侯允天教授

  医务工作者应该常怀“探索之心”。要勇于打破“僵局”,挑战“权威”,敢于“持不正见”。

  现如今大多数医师对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及血脂异常等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的界定和诊断标准,已多年没有“持不正见”的声音了!似乎“/90,7.1mmol/L”是“法定”的了。更有甚者,JNC8,以及年欧洲高血压指南的“/90”被直接照搬过来!我们不应质疑吗?有一个典型的病例,患者40多岁,血压多年在/90以下,血糖在5.6mmol/L左右,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每天坚持打羽毛球2小时,突发心肌梗死。入院造影检查发现为多支病变,植入四枚支架。经检查胸片显示心脏形状已改变,符合高血压改变,餐后血糖达12mmol/L。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高血压的判定并不应该完全以血压测量值为依据,而是观察血压是否对靶器官尤其是心脑血管造成损害,引起器官功能或形态的改变,作为血压异常的判断标准。糖代谢异常也应该是靶器官受损为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血压异常,糖代谢异常,就“不应该”有“固定的数值”!这个“血压异常,糖代谢异常”理念上的修正,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应具有重大意义。

  早在年,我的导师王士雯院士就指导我通过胸部X片检查早期发现心血管病变。我个人认为胸部X片通常比心脏超声早5~10年发现主动脉弓,以及心脏形态改变,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诊断血压异常的方法。而现在很多临床医师不清楚这一有效方法。所以我呼吁,胸部X片应重新走进心血管医生的视野!

  同样,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也有早期被忽视的“苗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饥饿感,空腹血糖大于5.6mmol/L,以及影像学上的血管钙化现象,都是糖代谢异常的“未病”阶段。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往往合并高血压,就像一对孪生儿相伴相生。虽然目前尚没有相关试验证实,但个人认为中国人群更容易发生糖代谢异常。比如,我中心收治的大多数来自山西的患者多有糖代谢异常,这可能和当地人群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但这些细节问题往往被忽视,如果能仔细观察及早防治,能给这类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中国每年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数量超过50万,但相比庞大的人口基数,依靠介入治疗救治患者的数量有限。是“下医”行为。如果能够提前发现并早期预防此类疾病,或许能阻止或减慢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进展,能够让患者及潜在患者长期获益,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降低社会医疗费用的支出。

《门诊》

作为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近三十年的专家,请您分享在高血压、高血脂、糖代谢异常等疾病的早期识别方面独特的见解和在心血管疾病的防范与治疗方面的经验和建议?

侯允天教授

  首先,无论是高血压、高脂血症还是糖代谢异常,要想改善预后,均应提倡早治疗早用药。如果发展至出现冠心病症状时再进行二级预防可以说为时已晚。我本人就是通过诸如胸部X片,以及修正的血压异常,血糖异常的标准,早于其他同行发现异常征象,合情合理地解释了很多动脉硬化的“前因后果”,并早期干预,定期随访,观察疗效,受到患者及其家属认可。我也希望有识之士通过各种大数据实验,证实上述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现代社会,心血管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危及人们健康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虽然我们控制不了影响人们健康的很多因素比如自然环境污染、社会环境的压力等,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不仅需要我们的医师有所作为,也需要通过多媒体,宣传正确的,科学的疾病防治知识,使患者提高认识,加强自身保健。希望我们在心血管领域多培养出之前所说的能“治未病”的“上医”,促进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fund.net/nkjb/16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