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主办的“第九届重大疾病防治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来自国内医疗机构、高校院所、企业代表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出席并致辞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在致辞中说,健康是民生的根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要求,“把科技创新放在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核心位置,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北京的医药健康科技资源和影响力位居全国之首,在科技、人才、临床、政策服务等方面高度富集。”许强表示,北京历来高度重视医学科技工作的发展,将制约医学科技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临床应用研究作为支持重点。目前,北京已形成以“十大疾病”为重点,首都特色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研究为支撑的完整的医学科技工作布局,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疾病防治科技攻关的“北京模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据介绍,北京已形成70余项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共制定项诊疗技术规范或标准,其中55项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10余项研究成果转化成政策或为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十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共15个单病种,现存病例15万余例,样本万余份。
许强表示,推动首都医学科技发展、完善北京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年)》的重要举措。在未来几年里,一是对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二是集中北京优势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提高疾病防控水平;三是提高临床研究与试验水平;四是促进医药协同,加快成果转化。
《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年)》第一批人工智能项目正式启动
开幕式上,举行了《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年)》第一批人工智能及医工合作项目启动仪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乔杰,发表名为《临床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演讲。她表示,如何进行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充分显示了“健康中国梦”的实现对整个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因此服务全人类是整个医学的方向,更是医学创新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在仪器设备、材料、药物研发、诊断试剂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她称,科技创新带来新的机遇,政府给予了较大投入,医疗序曲在各个方面不断前进。多领域、跨学科融合,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就医服务体验,还能提高整体效益。无论是3D打印,还是移动健康、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行业都对医疗事业的整体产生了影响。因此,任何涉及到医学行业的发展,都会给医学创新提供新的平台和发展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乔杰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医院副院长宁光,在开幕式上发表名为《智慧医疗下的糖尿病管理》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已运用到医学临床,但场景掌握在医生手中,如果人工智能没有场景就不可能实现场景再造。因此,一定要把医生自己的场景定义好、规范好,并在一定规范基础上实现规律化和规模化,才可能真正实现未来的人工智能化。“从疾病的角度来讲,首先是进行疾病分类,如果分类不能做到非常详细,或者真正达到疾病分类的精准化,便无法完成所谓的‘人工智能’。”宁光说。
据悉,本届论坛为期两天,主题为“医药协同助力健康科技北京”,邀请了50余位国内知名医学专家、企业负责人、临床试验机构负责人、高校院所学者到会演讲,旨在共同提升北京医学研究水平,推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到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发展。(陈梦瑶/文)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