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1、8月31日,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
政策解读:
医疗服医院高质量发展可以发挥以下功能:一是技术劳务价值的“度量衡”。医院多靠药品耗材增加收入,现在国家通过取消药品耗材加成、集中带量采购等措施,技术劳务为主的医疗医技学科改革后有望迎来机遇期。二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信号灯”。例如按照制度设计,复杂型项目,医院参与价格形成,定调价将更灵活、更有针对性;通用型项目,政府加强对价格基准和调价节奏的把控,促进分级诊疗。医院练好内功的“助力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激医院高质量发展相链结,医院在规范诊疗行为、控制成本和费用等方面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为医院向改革要红利、向管理要效益增添了机制保障。
2、国家医保局:健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异地就医效率、强化城乡医疗救助保障
政策解读:
在完善医疗救助运行管理机制中,国家医保局提出:
在群众就医结算上,一是全面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截至年6月底,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达家,累计结算.03万人次。二是加快推进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工作。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截至6月底,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2.37万家,定点药店数量为4.26万家,累计直接结算.71万人次。三是脱贫攻坚期,明确省内按规定转诊就医的贫困人口住院起付线连续计算,在地市统筹区内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费用“一站式”结算。
在罕见病用药保障方面,医保部门高度重视罕见病患者的用药保障。目前国内上市的罕见病用药50余种,其中40余种已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3、国家医保局:强化医疗医保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政策解读:
在实现医保信息整合共享的方面,我们需要着重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是加强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一码结算、跨地域通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将医保电子凭证与一体化平台相结合,真正实现医保政务服务全国的“一网通办”。二是加强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国家医保局正在全力建设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平台设计开发了与人社、卫生健康、公安、税务等部门,医院、药店、银行、商业保险公司等有关外部机构的数据接口。
4、国家卫健委发布卫生健康统计工作揭榜通知,明确数据高质量标准
政策解读:
8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卫生健康统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揭榜攻关活动的通知”。
“通知”明确了八项揭榜方向,包括健全完善新时代卫生健康统计指标体系、切实保障统计资料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
其中第四点着重强调积极运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信息技术,创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开发、展示方式,加快实现数据统计由传统的手工填报、逐级汇总、定期提交,转变为自动抓取、平台交换、提升统计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5、9月3日,新一轮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开启!
政策解读:
目录更新调整时间原则上不短于3年,纳入目录的品种一般为30个。目录的调整共包括启动调整、地方遴选推荐、专家汇总、公布结果4个阶段。
对于调整出原目录的药品,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继续监控至少满1年。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纳入目录的主要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未提及中成药。
6、国家卫健委公开征集年度卫生健康标准立项建议
政策解读:
《通知》提出了九个立项建议重点范围,包括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技术标准、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相关技术标准、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等,立项建议征集截止日期为9月30日。
行业资讯
1、医院感染领域专家共识在上海发布
8月29日,“平战结合下的院感系统建设与发展学术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医院召开,会上正式发布《“疫情新常态”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简称《上海专家院感共识》。医院感染专业领域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共识。
这份上海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信息化监测、防控执行保障、风险评估、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等九大内容体系,从体制机制建设、现代管理能力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多角医院院感工作新的行业标准。
2、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39亿,较年12月增长万,占网民整体的23.7%。
在政策方面,在线医疗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医院到慢性病患者互联网问诊可进行医保报销,筑牢在线医疗用户增长规模。在技术方面,深度学习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我国医疗数据大且丰富多样的样本库,也为人工智能不断训练及算法打磨提供了广泛数据集。医疗养老健康服务成为新热点。
3、5G十大应用案例发布,包括两项智慧医疗健康案例
9月2日,世界5G大会“行业应用创新论坛”公布了我国5G十大应用案例,其中包含两项智慧医疗健康案例:
基于5G的“上车即入院”服务
目前传统的急救模式存在院前院内急救环节脱节的问题,随车医生缺少应急预案,难以解决突发事件。然而,5G急救车的应用改变了这种传统的院前急救模式。
基于5G的远程眼底激光手术
年7月,中国医院成功开展了与对口支援单位间的5G远程眼科会诊,并完成全球首例5G远程眼底靶向导航激光手术治疗,开创了眼底疾病远程治疗的新局面。
4、医院重症医学科和信息中心团队联合开发多个ICU临床预测模型,助力重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重症医学科、信息中心近年来致力于协和重症信息系统的研发,目前形成了稳定的协和重症信息与数据库系统(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HospitalIntensiveCareMedicalInformationSystemandDatabase,PICMISD)。协和重症团队在隆云教授和朱卫国教授的指导下,研发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对ICU患者数据进行模型训练与验证,联合撰写论文分别发表多篇国际期刊上。研究涉及多种面向ICU临床实际需求的预测模型:死亡预测模型、疾病严重程度预测模型等。
5、上海市首家5G医院落户徐汇,居民有望在家门口体验远程B超、移动查房
8月27日,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5G医院签约揭牌,这是上海市第一家5G医院。
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首批5G信号圈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一,智慧医疗将呈现多个应用场景,在不久的将来,居民可在社区接受专业医生在远程5G诊室完成远程B超检查;护士可以在5G病房为住院患者完成移动查房;患者可以在家门口的卫生服务站点通过远程视频家庭医生,完成简易门诊、快速开具处方、做好慢性病登记、康复随访等日常健康管理工作等。
6、10月开始!北京医保局:骨科机器人手术%报销
8月25日,根据《北京医保局北京卫健委北京人社局关于规范调整物理治疗类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京医保发〔〕23号)规定:今年10月23日起,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进入北京甲类医保支付目录(可%报销),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获得北京乙类医保支付(可部分报销)。
“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通过北京卫健委和医疗机构的推荐,由北京医保局批准,纳入到北京政府定价管理范围中,这无疑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性,对骨科机器人相关产品耗材的应用推广和手术量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大数医达删除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