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传习录·上·陆澄录》
小陆同学听完王老师的讲解,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终于弄懂了,原来“主一之功”不是指专注于外在的事事物物,而是指无论待人接物还是独居静坐时,皆一心专注于内在的天理良知,就像孔子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小陆学问有了长进,心中甚喜,这一日忽然想到先儒常说的“立志”,便向王老师请教,一个人怎么做才算是真正的立志。
王阳明说:“只是念念要存天理,便是立志。能不忘这一点,久而久之,自然心中凝聚,犹如道家所讲的‘结圣胎’。此天理之念常存,以至于达到‘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念存养扩充去而已。”
所谓“美、大、圣、神”,意指人的四种人格境界,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孟子讲这段话,是在评价他的一个学生乐正子,他认为乐正子达到了“善”和“信”的标准,但还远远达不到“美、大、圣、神”的境界。他说:“一个人表现出了人们喜欢的品质,就叫作善;他确实具有这些品质(不是作秀),就叫作信;这些优秀的品质能够充溢满盈,就叫作美;不但充溢,还能焕发出很大的人格光辉,就叫作大;那种巨大的人格力量还能化导流俗,净化人心,就叫作圣;圣德达到神妙不可测度的最高境界,就叫作神。”
今天,对于古人动不动就搬出圣啊神啊这类超级霸气的字眼儿,我们很容易产生误解,以为这些东西都是古代精神贵族玩儿的高级奢侈品,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没啥关系,跟日常生活更是沾不上边儿。其实,这是我们高看了古人,低估了自己。
人是神性与动物性的结合。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在这点上都是一样的。所以,关键并不是我们能不能获得神圣,而是在于我们愿不愿意走向神圣。一个人越能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性,他就离动物状态越远,离神越近,而人性的提升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的。
王阳明教我们“立志”,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确立一种生命的姿态,一种背对动物性、面朝神性的姿态。一旦我们确立了这种姿态,就等于为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赋予了一种神圣的意义。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所谓神圣的境界,并不是一个处所,而是一条道路。
王阳明教我们“立志”,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确立一种生命的姿态,一种背对动物性、面朝神性的姿态。一旦我们确立了这种姿态,就等于为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赋予了一种神圣的意义。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所谓神圣的境界,并不是一个处所,而是一条道路。换言之,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但人可以无止境地趋近神圣。而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就是在这种无限的趋近中向我们敞开的。正如熊十力所说:“凡人无志愿者,则其生活虚浮无力,日常念虑云为,无往不是苟且,无往不是偷惰,无往不是散漫。……人必有真实志愿,方能把握其身心,充实其生活。”
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泰州学派的罗近溪,曾经讲过他年少时立志的故事。
罗近溪说,他十几岁时,曾经跟一位族兄一起去探望一个身患重病的长辈。这个长辈据说混得很不错,有身份,有地位,还很有钱,一辈子顺风顺水,“凡事如意”。可是,一旦死神来催,这些东西通通没用。等罗近溪和他族兄赶到时,那个长辈已经陷入弥留。老人看着他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一声接一声地叹气,好像对自己的一生很不满意的样子。
罗近溪说,他十几岁时,曾经跟一位族兄一起去探望一个身患重病的长辈。这个长辈据说混得很不错,有身份,有地位,还很有钱,一辈子顺风顺水,“凡事如意”。可是,一旦死神来催,这些东西通通没用。等罗近溪和他族兄赶到时,那个长辈已经陷入弥留。老人看着他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一声接一声地叹气,好像对自己的一生很不满意的样子。
回来的路上,这哥儿俩就陷入了沉思。
罗近溪对族兄说:“他老人家一辈子活得那么如意,为什么临了还一直叹气?大哥你说说看,假如我们兄弟读书有成,科举登第,将来仕途得意,甚至做到宰相,临终时还会不会叹气?”
族兄想了想,说:“恐怕也免不了。”
罗近溪若有所悟:“如此,我辈须寻个不叹气的事做。”
据罗近溪后来回忆,就是从那时候起,他确立了一生的志向。这个志向,其实跟王阳明年少时一样,就是要做天下第一等事,成为天下第一等人。简言之,就是四个字——学为圣贤。
对于王阳明和罗近溪来讲,“学为圣贤”就是他们的第一等事、“不叹气的事”,那么对于我们来讲,要寻个什么样的事做,才算第一等的,临了才不会叹气呢?
我想,在今天这个时代,可能99%的人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赚钱。”
我们这个时代很搞笑,表面上说是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好像再也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可以主宰所有人的思想,其实骨子里头,我们绝大多数人仍然是被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奴役着,那就是——金钱至上。
我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样,会被一种如此单一的价值观一统江湖。
钱固然重要,因为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但当它凌驾于所有价值之上,并且成为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唯一的人生目标时,我们就等于把自己从“人的生活”集体降格为“动物性的生存”了。
钱固然重要,因为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但当它凌驾于所有价值之上,并且成为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唯一的人生目标时,我们就等于把自己从“人的生活”集体降格为“动物性的生存”了。
人的生活,本来应该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正如你今天走在大街上,走一天也不会跟别人撞衫一样。然而,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在今天的中国,事实却是——在形形色色花花绿绿的各式外衣之下,每个人似乎都穿着同一件印有“Ilovemoney”(我爱钱)字样的小背心。
这件小背心,就是我们在貌似多元的伪装下面如出一辙的价值观。
钱,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上帝。
无止境地追逐物欲,已经成了我们的宗教。
富有意义的生活
美国兰德公司是世界著名的非盈利性研究机构,专门为美国政府提供“客观的分析和有效的解决方案”。最近,他们公布了一份对中国现状的分析报告,首先标题就让我触目惊心——《大陆中国人像迷失的狗》。而当我阅读内容的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难受几乎把我的心拧成了一团。
现在,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证一下,看看中国人在这家世界顶级研究机构的眼中,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
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祉,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
……中国人老想走捷径。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努力工作和牺牲。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意义。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祉去过富有成效的生活。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不足道的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
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
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
…………
……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甚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即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
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
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人才,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笔者注:恐怕今天的中国人最缺乏的恰恰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征的病因。
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人才,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笔者注:恐怕今天的中国人最缺乏的恰恰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征的病因。
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十字路口。
我对这份报告做了摘录,删除了一些东西,以及一些出于西方人惯有的傲慢与偏见的段落。现有的这些内容,固然还有偏激、武断乃至错谬的成分在内,但是,我想让大家跟我一起扪心自问一下,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脸皮被撕下来并被扔在地上踩的时候,在我们深感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遭受侵犯并因此而义愤填膺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被迫承认——上述内容可谓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下中国人普遍罹患的心灵疾病?在其罗列的种种病状面前,我们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完全免疫、没有患上其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
我对这份报告做了摘录,删除了一些东西,以及一些出于西方人惯有的傲慢与偏见的段落。现有的这些内容,固然还有偏激、武断乃至错谬的成分在内,但是,我想让大家跟我一起扪心自问一下,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脸皮被撕下来并被扔在地上踩的时候,在我们深感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遭受侵犯并因此而义愤填膺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被迫承认——上述内容可谓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下中国人普遍罹患的心灵疾病?在其罗列的种种病状面前,我们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完全免疫、没有患上其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
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熊十力就已经痛心疾首地道出了中国人的种种心灵大病:“今日中国人之生活最贫乏,其生活内容至空虚,故遇事皆表见其虚诳、诈伪、自私、自利、卑怯、无耻、下贱、屈辱、贪小利而无远计。”
熊十力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堕落到这种地步,皆因“无志”。他说,志愿这种东西,绝不是平常人所认为的“我欲如何如何”,而是像王夫之所说的“志者,心之所存主”,也就是王阳明一再强调的“专主一个天理”“念念存天理”。这才是真正的立志。而“今日中国人”心中却没有这样的主宰,“唯中(心中)无所存主,故种种竞逐于外:竞贪,竞淫,竞利,竞名,竞权,竞势,竞种种便利嗜好。竞争其私而背大公,国已亡而无所觉知,种将灭而不开痛痒,人气灭绝,一至此极。”(熊十力《十力语要》)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也早已摆脱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是熊十力对中国人的批判和指责似乎没有过时,依旧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熊十力说:“儒家教学者,必先立志;佛家教学者,首重发心。所发何心?所立何志?即不私一己之心之志,易言之,即公一己于天地万物之心之志而已。”
所谓“不私一己”“公一己于天地万物”,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传习录》卷中);而用兰德公司的说法,其实就是一句大白话:“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今日国人往往对于老祖宗的一些教诲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殊不知,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许多根本性的东西是不因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而生活的真谛,也不因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今日国人往往对于老祖宗的一些教诲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殊不知,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许多根本性的东西是不因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而生活的真谛,也不因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看看兰德公司的报告,短短一千多字中,“真理”出现了四次,其他像“道德”“给予”“奉献”“牺牲”“正直”“诚实”等词也随处可见。这些东西,不管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在当代西方社会,都属于世所公认的主流价值观(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至少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共同信守的)。
而所有这一切,也恰恰都是今天的中国人最应该珍视的。
也许我们会觉得,兰德公司和熊十力对中国人的批评都太过尖锐,甚至可以说是尖酸刻薄。但是,只要我们环视一下周遭不断在恶化的生活环境,看看每天发生在身边的负面新闻,想一想为什么有14%的千万富豪已经移民,还有另外46%也正在或即将移民(参见《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那么我们对于上述批评,也许就不会感到非常义愤了。
也许我们会觉得,兰德公司和熊十力对中国人的批评都太过尖锐,甚至可以说是尖酸刻薄。但是,只要我们环视一下周遭不断在恶化的生活环境,看看每天发生在身边的负面新闻,想一想为什么有14%的千万富豪已经移民,还有另外46%也正在或即将移民(参见《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那么我们对于上述批评,也许就不会感到非常义愤了。
因此,不管是外人的尖刻批评,还是先哲的严苛责备,只要有助于我们找到自身罹患的病症,那么我们唯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首先向对方礼貌地说声“谢谢”,然后回到家里,关起门来,该面壁就面壁,该修行就修行,该打针就打针,该吃药就吃药。
唯其如此,我们才可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健康地行走在大地之上、阳光之下,重新过上一种符合真理(念念存天理)的“富有意义的生活”,并且让中国成为“全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唯其如此,我们才可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健康地行走在大地之上、阳光之下,重新过上一种符合真理(念念存天理)的“富有意义的生活”,并且让中国成为“全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我坚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显然应该回到古代的中国人那里,回到伟大的王阳明那里,去找回那些被我们遗忘已久并抛弃已久的道德、智慧和真理,然后在传统文化久已坍塌的废墟之上,重建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生活。
而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讲,首先能做的,还是要从自己的内心下手。而入手处的第一件事,就是两个字——立志。换言之,我们应该学会在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