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拜访了深圳的朋友,朋友前年就给全家人在香港投保了重大疾病保险,保额还挺高。
我有点惊讶,问她,为什么那么早就有这个意识和行动了?
朋友在深圳一家大型央企负责人事福利工作。前年她们公司有一位男同事因病去世,才40多岁。他的太太虽然也工作,但是薪水微薄,单靠自己的收入抚养才7岁的女儿长大成人是无比艰难的。朋友负责了这件事的善后工作,也亲眼目睹了一个家庭支柱的倒下,给整个家庭造成怎样灾难性的打击。
她当机立断,给家里的每个成员投保了香港的重大疾病保险。
重大疾病是小概率事件吗?我们通过数据来看看。
八成以上的城镇居民因重大疾病死亡。
根据年中国城市居民死亡率及构成数据显示,癌症死亡占所有死因的比例为26.8%,其次是心脏病,占21.5%,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19.6%和12.3%。1
一旦身患重大疾病,都会经历或长或短的治疗过程,使家庭财务造成重大损失,对家人的生活工作也造成极大的影响。
活得越久患大病概率越高。
中国人癌症的发病高峰在75岁~80岁年龄组。原先人的寿命没有那么长,癌症还没有来得及发生,人就已经因其他疾病而去世了。而现在,中国70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多了,癌症发生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中国人口仍在不断趋于老龄化,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势头还将持续。2
重大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中国癌症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等癌症的发病年龄均低于此前的数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国35岁至39岁年龄段中,平均每10万人中有87.07人会罹患癌症,而在40岁至44岁年龄段中,这一数字达到了.53。2
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平均年龄为48.7岁,比西方国家提早了10年。
我是金融投资专业,自己管理的资金收益秒杀保险收益,还不如自己投资获得高收益,足以支付未来大病的所有费用。
其实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人不买保险,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有人存银行应急,有人买保险应急,有人靠证券投资应急,有人把希望放在家人身上,有人依靠朋友帮助。人生是做选择的过程,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所以每一个都有理由认为自己的选择最好,但未必客观。3
面对未来的医疗需求,有三种储备方法:
1)一次存50万流动性高的存款,以备不时之需;
2)每年投资元,以平均复利收益10%算,坚持20年,达到50万;
3)每年存元,也是存20年,但从第一年开始就可以有条件支配50万。
第一种是大多数中国家庭采用的方法,包括过去的我;第二种方法,适用于巴菲特级别的投资牛人,但即便如此也要到第20年才能支配50万;而第三种就是保险的方法。
保险的方法的科学性就在于“分段治事,不疾而速”。
分段治事,就是分期缴费,你每年只需要元,分20次付完,就可以在任何关键时刻拥有至少50万的应急现金。
不疾而速,就是即使你只在保险公司缴纳了一笔保费,患了重大疾病马上就可动用50万。3
尤其是对于投资达人来说,使用很小的一笔钱缴纳保费,使自己和家人有保障,家庭抗风险能力提高,反而可以更无后顾之忧地运用剩下的大笔资金参与较为激进的投资,追求更高的收益。
我有社保,而且单位还有补充医疗保险,是否还需要大病险呢?
社会基本医保中大病医疗的起付额、自付比例和金额相对较高,尤其是进口特效药和器材,无法通过医保目录报销。特需病房等住院费也不在社保报销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以最高十几万封顶。
新闻上有一个关于白血病患者陆勇为病友从印度代购专利药物是否应该判刑的讨论。这种白血病患者必须服用的药物每月使用一盒,一盒元。这种药是瑞士进口的,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试想,有很多患者可能需要服用十年八年,又有多少人负担得起呢?
单位买了商业医疗保险固然好,但是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你还能继续服务于这个单位。假如不幸中风、瘫痪、高残而不能继续工作,则不仅会失业,同时也失去了单位的商业医疗保险。
兰州交通大学的患癌女教师刘伶利,在治疗癌症期间,大学以旷工为由将她开除。为了补贴医疗费用,癌症晚期的她不得不上街摆摊。年8月14日,由于癌症和并发的心脏病,年仅32岁的她离开了人世。
不管是社保还是额外商业医疗保险都是要治疗后拿发票实报实销。而重疾保险与它们并不矛盾,一经确诊,不需要治疗过程开始就可索偿,买多少保额赔多少钱。即使社保和额外商业医保报销了全部的医疗费用,重疾险的赔偿金依然可以用来补偿生病期间减少的或者损失的收入。
如果我一生无大病,岂不是亏了?
首先,人就算不得病,也无法避免死亡。香港重疾险对任何原因造成的身故都会赔偿(除第一年自杀或犯罪),而赔偿金会成为受益人的免税遗产。
另外,香港重疾险是储蓄性质的,到了一定的年份可以退保取出本金和红利。以30岁的不吸烟男士,投保英国保诚的“危疾终身保”为例。供款20年,年缴保费元。他到了75岁没有理赔过,想退保提取现金价值作为退休金,此时能够取出大约92.5万,是总保费17.4万的%!
所以,请你告诉我,以什么理由对重大疾病保险说不?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