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结构及疾病

文章来源:疾病_日常疾病_日常健康_日常疾病健康指南   发布时间:2020-1-5 3:22:37   点击数:
  

胃的结构及疾病

胃的结构

  胃是人体消化道中最宽大的部分,位于左上腹,像一个有弹性的口袋,上端连着食道,下端接十二指肠。连接食管的入口处称为贲门,接十二指肠的出口处叫幽门。在幽门处有环形增厚的肌肉称为幽门括约肌。胃的结构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三部分,胃有前后两壁,还有上下两弯,较短的上边是胃小弯,较长的下边是胃大弯。胃小弯和幽门部都是溃疡病的好发部位,十二指肠紧接幽门,它的长度与十二个手指的宽度基本相同,故称为十二指肠。

  胃壁的组成

  胃壁共分四层,自内向外依次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粘膜层:即胃壁的最内层,它由表层上皮、粘膜、肌和肌间组织构成,厚约0.5~0.7毫米。粘膜肌由二束平滑肌纤维组成。表层上皮下面为腺体和固有膜,含有结缔组织基质、浆细胞、淋巴细胞、少数嗜酸细胞、肥大细胞以及神经和血管。用胃镜观察胃粘膜为微红的橙黄色,并且有闪光。在空腹时,粘膜形成许多皱襞。当胃被食物充满后,皱襞即变为低平或全部消失。胃粘膜被许多纵横沟分成若干小块,称为胃区。每区有许多小窝,叫胃小凹,胃腺即开口于胃小凹的底部。胃大约有多万个胃小凹,一个胃小凹底部有3~5条胃腺共同开口。

  临床上,胃粘膜皱襞的改变,常表示有病变的发生。胃腺是胃粘膜上皮向结缔组织中深入凹陷而形成的,分泌胃液的腺体有3种,即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贲门腺位于食管~胃交界处的胃粘膜内,腺体由含有粘液的分泌细胞组成;胃底腺位于胃底和胃体的粘膜,腺体的细胞主要有主细胞、壁细胞和颈粘液细胞3种;幽门腺位于胃窦的粘膜,几乎全是粘液细胞,幽门腺只分泌碱性粘液。

  胃小弯、幽门部的粘膜较平滑,神经分布丰富,是酸性食糜必经之路,易受机械损伤及胃酸消化酶的作用,所以易发生溃疡。

  (2)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组成,起缓冲作用。当胃扩张或蠕动时,粘膜可伴随这种活动而伸展或移位。此层含有较大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胃粘膜炎或粘膜癌时可经粘膜下层扩散。

  (3)肌层:胃壁的肌层很发达,由三层平滑肌组成,外层为纵形肌,以大弯和小弯部分较发达;中层为环形肌,在贲门和幽门处变得很厚,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内层为斜形肌,由贲门左侧沿胃底向胃体方向进行,以下渐渐分散变薄,以至不见。在环形肌与纵形肌之间,含有肌层神经丛。胃的各种生理运动主要靠肌层来完成。

  (4)浆膜层:胃壁的浆膜层是胃的外膜,实际上是腹膜覆盖在胃表面的部分。其覆盖主要是在胃的前上面和后下面,并在胃小弯和胃大弯处分别组成小网膜和大网膜。

  胃液的构成

  胃液是由胃腺内多种细胞所分泌的混合液,其中包括盐酸(即胃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粘液、消化酶、内因子、血型物质和非壁细胞来源的碱性溶液,含水量约占91%~97%。

  胃液中的盐酸能杀灭随食物进入胃中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后,可刺激肠液、胰液、胆汁的分泌。盐酸又能提供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酸性环境,使胃蛋白酶元变成胃蛋白酶,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当盐酸,即胃酸不足时,胃蛋白酶的作用受到影响。

  消化酶中最重要的是蛋白酶,它能使蛋白质水解成际、胨和其他短肽链,便于吸收。

  胃液中的内因子可与饮食中的维生素B1结合成复合体在末端回肠吸收。

  胃液中的粘液可以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性的损害。

胃的疾病

 所谓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此外,有些邻近脏器的疾病也可引起“胃病”的表现,如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一般来说,临床上所说的胃病是对病在胃、表现在胃部的疾病的泛称,当然同时也包括十二指肠疾病,如十二指肠溃疡等。

  胃病的一般区分

  1、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特症是腹胀、打嗝、烧心、返酸等,上腹疼痛一般为饭后痛。若不小心受凉或吃冷、硬、辛辣食物,病情会加重或复发。

  2、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特症是上腹憋胀、胃痛,不想吃东西,消瘦,没精神、贫血等。治疗的关键是控制病情,还必须防止转为胃癌。

  3、胃溃疡主要特症是上腹部节律性的反复疼痛,常伴有暖气、返酸、灼热等感觉,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一般为饭后疼(俗称“饱胀痛”),疼痛能持续1、2个小时,此症状可延续几天甚至更长。

  4、十二指肠溃疡主要特症是上腹疼痛、返酸等。一般为空腹痛或饥饿痛,而且经常夜间痛,睡眠不好,可导致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治疗关键是减少夜间疼痛,防止复发。

  胃病常见的十种症状

  胃痛:有时饭前痛,有时饭后痛,有的人在半夜三更胃痛。胃痛的感觉可能不是剧痛,而是钝痛、压痛或者是闷痛,胃痛的部位在心脏部位以下至肚之间。

  胃胀:感到胃部发胀,食物不消化,或者有胀气的感觉,胃口堵,食物下不去。

  反酸:胃酸过多,经常反酸,有胃酸从胃里泛起或满上来的感觉。

  烧心:胃粘膜充血、胃酸过多,均会造成烧心的感觉,主要是胃部灼热、发烧的感觉。   

  恶心呕吐:慢性胃炎患者往往有恶心等症状,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恶心呕吐表现得更为突出。

  胃寒:许多胃病患者不敢吃冷、凉的食物,或天气一变冷,气温下降,胃就疼痛、拉肚子。

  食欲不振:没有食欲,吃不下,或看到食物,想吃又不敢吃。

  无精打采、气色差、睡眠差:胃病患者往往面带病容,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香,工作效率下降,对生活失去信心,对许多事物失去兴趣。

  消瘦:有些胃病患者,感觉胃口还可以,也能吃饭,但就是人一天天消瘦,体重下降,这主要是胃病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减退,加上肠道吸收不良,虽然吃了,但没有充分吸收所致。

  口臭、舌苔发黑:胃病患者常见口臭、口苦、舌苔发黑等症状,同时伴有胃痛胃胀等症状。

  餐后不适的疾病症兆

  (1)经常食后不久便有饥饿感,同时上腹隐痛,吐酸水,很可能有早期胃炎或溃疡。

  (2)后腹胀加重,平卧时减轻,经常气短,有时便秘或腹泻,身体较为瘦弱者,很可能患有胃下垂。

  (3)进食油腻食物后,如果感到右上腹胀痛,并放射到肩部者,很可能患有胆囊炎或胆结石症。

  (4)平时食欲良好,而体重明显减轻,并伴有乏力、怕热、多汗、易怒、焦躁、眼球稍突等症状,要警惕甲状腺机能亢进。

  (5)平时食欲不振,大便稀薄,次数增多,吃些油腻食物后要腹泻,这是肠胃功能减退引起的,可能肠胃有病。

  (6)食欲正常,但在食后有肠鸣、便意感,即上厕所解大便,有时表现为吃一顿解一次便,这样的人有可能是患有肠胃功能紊乱、肠过敏症或慢性肠炎。

  (7)进食时边下咽边呕吐者,常见于反流性食道炎;食后不久即吐者,是胃与十二指肠病变的症状;食后数小时至12小时才呕吐大量隔夜发酵食物者,多见于慢性胃肠道梗阻性病变。

  (8)中老年人,无其他病因引起的食后上腹饱胀,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这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状。食欲旺盛,甚至亢进,越吃越想吃,食后口干,饮水多,但体重减轻,消瘦,这是糖尿病特有的症状。

  (9)食欲尚好,但吞咽困难,只能喝水和吃流食,有时连咽水也有困难,并逐渐消瘦,这有可能是发生了食道癌。

  胃经常泛酸的原因

  胃泛酸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并非都是胃有毛病。当胃酸过多时,酸性分泌物会刺激胃粘膜,引起泛酸,让人有烧心的感觉。造成胃酸过多和泛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种:

  (1)生理性泛酸。当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不佳时,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不能很好地管辖胃酸分泌的神经,促使胃酸分泌增多;饮食不当,如过甜、过咸、过辣、过酸、过冷、过烫的食物都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而某些粗粮如红薯、马铃薯等含多量淀粉、糖、酸等,会刺激胃产生大量胃酸,况且不易消化的食物,剩余的糖份在胃肠道里发酵,也要诱发泛酸。此外,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保泰松等,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2)病理性泛酸。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等,可促使胃酸增多,常常出现泛酸。

  生理性泛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消除诱发的因素即可解决。病理性泛酸除了要寻找病因外,可服用制酸的药物,如碳酸钙、胃舒平等,中药乌贝散、左金九等。

  胃灼热现象的诱因

  人体的食管末端有一个瓣膜,叫食管底部括约肌,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胃后它就关闭起来,而当瓣膜软弱无力关闭不全时,便可导致胃酸返流,引起食道灼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胃灼热现象。发生胃灼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许多吸烟者有慢性胃灼热现象,是因为尼古丁的刺激使瓣膜软弱。

  (2)脂肪、巧克力、薄荷和酒精等都可使瓣膜关闭无力。

  (3)姓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可松弛平滑肌,包括这个瓣膜,故怀孕妇女常有胃灼热感觉。

  要减少或防止胃灼热,应注意:

  (1)避免穿紧身衣服。

  (2)尽可能避免屈身下俯。

  (3)夜里可抬高床头,防止胃酸返流。

  (4)药物方面可采用灭吐灵或抗酸药等。

  中老年人易患脾胃虚弱

  有些中老年人常常出现厌食、饱闷、腹胀、腹痛、大便泄泻或秘结等症状,时轻时重,没有规律,但是通过钡餐透视和胃镜等现代医疗技术的检查,却没有发现什么器质性的病变,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脾胃虚弱所引起的。

  人到中年,体内的各个器官都逐渐地衰老,生理功能下降,消化系统也不例外。例如,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粘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加之有些中老年人,年轻时过于劳累,或饮食上未注意调理,日久损伤了脾胃,加重了脾胃的虚弱。所以中老年人易患脾胃虚弱。

  吸烟对胃病的影响

  吸烟会加重胃炎、溃疡病的病情,不利于胃炎、溃疡病的愈合。

  吸烟对胃病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1)增加胃病的发病率。据研究发现,吸烟者溃疡病的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2~4倍。

  (2)降低胃病的治愈率。有人做过比较,给同时慢性胃炎或溃疡病的患者使用同一种药物治疗,非吸烟组的治愈率为90%,吸烟组的仅为63%。

  (3)容易引起复发。对上述两组患者停药一年后作比较,非吸烟组复发率为53%,吸烟组为84%。

  吸烟引起和加重胃病的罪魁祸首是尼古丁,它能作用于迷走神经系统,破坏正常的胃肠活动,使幽门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使碱性的胆汁易于返流入胃,以致破坏胃粘膜。并且它还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使胃粘膜粘液减少。这些均可损害胃粘膜,导致胃病。

  玩麻将易诱发溃疡病

  麻将原本是娱乐消遣的工具,然而由于“上班族”打麻将,多是占用大量的夜间休息时间,或周末休息时间,往往造成参与者的睡眠不足,影响了玩麻将人的生活、饮食规律;另一方面是玩麻将时,常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因为生活节律的改变和精神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会诱发溃疡病。玩麻将会诱发溃疡病,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

  (1)饥饱无度,影响因粘膜组织的更新和损伤后的修复。一些人一搓起麻将来,便将饥饱置之度外,有时是忍饥挨饿,有时又囫囵吞枣,狼吞虎咽,这也为诱发消化性溃疡推波助澜。要知道,食物可以中和胃酸,不正常的饮食使人体缓冲胃酸能力下降。另外吃无定时,狼吞虎咽,食物未经咀嚼细烂便急送到胃内,容易损伤胃粘膜,时间一久,难免要诱发溃疡病。

  (2)有些人搓麻将不分白天昼夜,并且常为输赢而大喜大忧。由于生活节律的改变和精神紧张的状态可促使胃酸分泌亢进,增加胃肠肽释放,而胃肠肽也会使胃酸、胃蛋白质酶分泌增加,诱发溃疡病;致使胃动脉功能性挛缩,造成胃粘膜缺血缺氧;精神过度亢奋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也可促使胃肠肽分泌,增加胃内酸度。

 

小贴士

一、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

以下三位胃镜诊断同为“胃窦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舌象表现完全不同,症状和中医诊断也不同,治疗原则和用药当然也各异,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所在。

  一、舌象:舌苔薄白,舌质淡紫,舌尖瘀点

  症状:上腹部隐痛反复发作,喜热怕冷,泛吐清水

  诊断:脾胃虚寒

  二、舌象:舌苔黄厚,舌根部灰黑,舌边尖暗红色

  症状:上腹部疼痛,痛有定处,食后加重

  诊断:胃中痰热夹瘀

  三、舌象:舌苔薄白微黄,舌中、舌前部苔剥,舌红少津

  症状:上腹部隐痛,不思饮食,口干舌燥

  诊断:胃阴不足

二,舌苔厚腻,发白,胃酸反胃

长期舌苔厚腻,发白,最近出现胃泛酸反胃,食欲下降的症状,有什么中成药可以减缓症状?胃镜已经做过没什么,顶多就是个浅表性胃炎。但是本人有心脏病家族史,心跳过缓,血循环不佳,经常性胸闷,血压到还是正常。医生建议是尽量平缓运动。曾经有中医说属于阴虚阳抗状态。能吃香砂养胃丸调养吗?希望得到解答。

吃香砂养胃丸你要临时吃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真的是阴虚阳亢,就不可常吃了.你这个问题还是喝汤药会更好,!

关于胃病患者的常见舌象的内容,还有一些陆续发表。记得转发







































怎么样预防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权威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fund.net/wkjb/12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