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健康观》(8)
造成亚健康和疾病的原因
据参考消息网年1月20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年1月19日发布的《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指出,年,在全球范围内共有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42%的人,即万人的死亡是本可避免的“过早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将心脏病、肺病、脑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这比年“过早死亡”人数万人要多。WHO发现:每年“过早死亡”人数中约有万人是因为吸烟、万人是因为酗酒、万人是因为缺乏运动、万人是因为过多摄入盐分。报告还指出,在上述万亡人中,中国有万人,并且有超过万的中国人,在70岁之前“过早死亡”,问题非常严重。
国内外有关的社会医学研究早已表明,影响健康,造成亚健康、最终导致疾病的原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类:
1、遗传生理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是从亲代遗传的体形特征、生理特征、代谢类型、行为本能等造成的先天不足等,影响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敏感度,使之不受影响、受影响或致病。
(1)、遗传方面因素
男女结合后,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子结合形成一个细胞(受精卵),这个细胞发育成胚胎,胚胎再发育成胎儿。精子和卵子带有父母各自的遗传物质,受精卵把这种遗传物质传给后代,这样代代相传,孩子禀承了父母及祖先的许多特征。所以,遗传是指孩子的容貌、肤色、体形、各种生理功能以及抗病能力等方面特征,有些部分像父亲,有些部分像母亲,有些部分又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相似的一种现象。这种遗传现象的发生是由人体内的遗传物质即核酸引起的,它们就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我们通常所说的基因就是DNA上的遗传片段。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中,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正常人体体细胞含有23对(46条)染色体、约10万个基因,基因包含着许多生命信息。一个人是否健康、是否得病、得什么病、是否长寿,在一定程度上跟父母的遗传基因有关。举例说:基因中,有些基因促使人的血液凝结成块,有些基因则帮助血液分解凝块,至于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会患动脉粥样硬化,这取决于其体内这两类基因中哪一类占上风。遗传基因中,某些生物酶天生缺乏或过剩,造成某些代谢病。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等,可引起遗传性疾病。父母都有高血压、糖尿病,那么他有45%的可能性得此类病;父母有一方有高血压、糖尿病,那么他有28%的可能性得此类病;父母都没有高血压、糖尿病,他也可能得此类病,但概率会很低,只有3.5%。
动物实验说明遗传的影响:比如小白兔应该吃萝卜、青菜,从现在开始让小白兔吃鸡蛋黄拌猪油(鸡蛋黄胆固醇高,猪油动物脂肪多)。小白兔吃了4个星期后胆固醇升高,8个星期后动脉硬化,16个星期后小白兔得了冠心病、心绞痛。但同样的食物喂鸭子,也让它吃鸡蛋黄拌猪油,可奇怪是你怎么喂它,它的胆固醇也不高,动脉也没硬化,喂到老它也没有得冠心病。这是什么道理呢?道理很简单,兔子是兔子,鸭子是鸭子,基因不同,遗传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人也是一样的,表面看起来差不多的人,但由于基因的不同,实际上千差万别:(1)物质上,有的人吃肥肉、鸡蛋就胖了、胆固醇高了、动脉硬化了、心肌梗死了;而有的人天天吃肥肉、鸡蛋、猪肝,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是其胆固醇不高,动脉没有硬化,也没有得冠心病。所以,人和人表面看起来,高矮差不多,胖瘦差不多,长相差不多,其实人和人有天壤之别,这是因为人与人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原故。(2)精神上,遇到同样一些事件,有的人动不动就大发脾气、怨天忧人;有的人则冷静沉着、积极应对;有的人则微微一笑、幽默化解。所以,这就是人和人的精神、性格、意志、心理承受力等各方面的千差万别,这也是因为人与人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原故。总之,好的遗传对人的健康长寿会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还不是健康长寿的绝对保证。因为,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是很难比较的:上代人和下代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上代人的生活环境、压力、食物、空气、水源、劳动、生产设备等等都和下代人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所以,现在还有很人这样想:“我父母都活了80多岁,我爸还抽烟喝酒。因此,我抽烟喝酒、胡作非为、放纵自己肯定也没事”。殊不知,由于这些人的无知或轻视,如同怀中正揣着“定时炸弹”漫步,而“基因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随着人类对遗传现象的不断认识,遗传病的发现会逐年增多:比如过去认为与遗传无关的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被证实为多基因遗传病;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等疾病被认为是线粒体遗传病。为了避免遗传基因陷阱,你一生都必须主动地采取积极应对的生活保健方式:一是绘制家族遗传健康图谱(又被称遗传家谱、家谱图、家族健康树状图),掌握影响健康的某些遗传危险因素,比如某些基因性缺陷、某些酶类的缺乏、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等(如某个家族中很多人都得同样的病;又如一般情况下,别人70岁才出现的心脏病,而某个家族中很多人在35岁左右的时候就出了);二是根据遗传危险因素,对存在的风险进行精确定位,选择更加明智的生活方式,比如生子的考虑、饮酒的考虑、饮食的考虑等等;三是发现了家族中的某种遗传疾病,应及早与医生讨论,寻找对策。
(2)、生理方面因素
由于生理方面的因素造成机体的影响有很多,这里仅举几个因素供大家参考:
年龄因素。21世纪初,中国年龄段新的划分为:0—6岁童年期;7岁—17岁少年期;18—40岁青年期;41—65岁中年期;66岁以后老年期。各种生理机能的发展和衰退在各年龄段中是不一致的。但事实上“心”与“身”时时都在变化,所以各期并无明显的界限,而且每个人在各个时期也不一致。
年龄与身心关系。当然,一个人正常情况下,前10年与后10年的身体状况相比较,则有显著的区别:躯体长到18岁左右基本定型,即所谓长大成了,而60岁以后开始缓慢变弱,但不明显;精神的发展却要到60岁左右方能完全达到顶峰,以后虽逐渐降低,但至90岁时,仍不弱于25岁左右的青年人。肌肉活动能力在22岁左右时已达到顶点,以后逐渐低落,至90岁时与10岁左右的少年相当;生殖力28岁左右为最高,46岁以后减弱与13岁左右的少年相当;新陈代谢能力越幼越强,至18岁时稳定,以后虽较差,但变化甚微,到70岁以后才有较明显的减弱。
年龄与疾病关系。30-50岁的人多与肠胃病有关,据世卫组织统计,此年龄段的人,胃病发病率高达80%,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40-60岁的人多与关节疾病有关,研究证明,人体骨骼最强键时期为20-40岁,之后骨质流失的速度就超过形成的速度,骨量开始下降,骨质逐渐变脆;50-70岁多与恶性肿瘤有关,此年龄段是癌症向人体发难的集中阶段,50岁后人体激素水平开始下降,免疫力逐渐降低,原本能被免疫系统控制的癌基因和突变细胞,可能癌变;50-80岁的人多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许多人的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在长年高负荷运转下,加上各种不良嗜好,又不注重运动和保养,血管逐渐硬化,血管壁上并形成斑块,随时可发生心脑问题;70-90岁的人多与老年痴呆疾病有关,此年龄段是老年痴呆病比较集中的发病阶段。
免疫力因素。如果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受到遗传的、自身的、外界的影响,使其免疫力下降或免疫反应异常,人体自然就会生病。
内分泌因素。同样,如果一个人的内分泌系统,受到遗传的、自身的、外界的影响,使其内分泌腺功能减退或亢进以及靶细胞反应性的改变,也易引发疾病。
其他因素。如体重因素等。
2、环境方面因素
环境如果细分可有若干分法,但一般是指自然界。由于人类的出现,人们为了强调人的重要性,将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环境。而这里为了强调家庭、学校、单位、社团和人体的重要性,又将它们划分为家庭环境、团体环境(学校、单位、社团)和人体环境(其实,从大视野的角度看:社会环境包括了家庭、团体等,而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环境的部分),只是为了便于讨论:
(1)、自然环境方面:一是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致病性微生物和寄生虫,有毒的动植物等生物方面侵害的影响。二是化学因素。空气、水源、土壤、食物等自然环境中自然的化学成分的影响(天然的化学因素:如自然界中不是人为而有毒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汞、铅、磷等)。三是物理因素。风沙尘暴、恶劣气候(温度:高温、低温;气压:高气压、低气压;湿度…)、阴暗潮湿、缺乏日照(光线:多了、不足)、地震海啸、声波、超声波、电流、电磁辐射(X射线、y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微波、长波射频…)等自然环境危害的影响(自然条件下,物理因素一般对机体无害,有些还是人体生理活动必需的外界条件。只有在强度、剂量超过一定程度或接触时间过长时,才可以对人体产生损害,影响不同器官的功能)。
(2)、社会环境方面:不健全的社会制度,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邪教,不良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疾病。在人类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中,由于不注意保护环境,也会带来许多损害健康的不良因素,如:废水、废气、废渣等(人为的污染性化学因素:在化学因素存在的环境中,除了上述的许多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外,估计还有万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排放到人类环境中,而且每年平均还要增加余种。人类活动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比火山和岩石风化释放的要多10-倍。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中,为人类利用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各种影响、甚至灾害。比如:农药、除草剂、杀虫剂、添加剂、防腐剂、食物色素、遗传修饰性食品、肉中的抗生素……)直接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造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社会形态是一个被诸多社会环境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综合范畴,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人类的健康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一个国家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至于动乱、战争……,对人的危害,则更是惨烈。
(3)、家庭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家庭温馨、父母慈爱、夫妻恩爱、家族和睦、子女孝顺等等。人是一个“环境的”动物,生活在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之中。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既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到真空中去生活,也不能脱离社会和家庭环境象鲁滨逊一样,到孤岛上去生活。所以,人是需要依赖“环境”生存的高级动物,尤其是面对外界生活压力时,家庭更是人们遮风蔽雨、调整休息的港湾,否则身心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4)、团体环境方面
个人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就业等团体活动中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方面。机体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状态下,使机体各脏器处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人的一生中各年龄段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的时限大小、性质不同,加之每个人对压力的耐受性不一样,所以久而久之,这些心理的压力就会产生对机体有关脏器的不同影响,其中对神经、免疫、胃肠、心血管及内分泌等系统影响较大,因而亚健康表现出上述相应系统的症状也比较多见。
(5)、人体环境方面:这里人体环境是指人的机体内环境,它犹如一个封闭的小宇宙,如体内的体液平衡、酸碱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进出平衡、情绪平衡……,都能自我协调,也能彼此协调。只有体内这些方方面面都达了动态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只要有一个方面没有保持平衡,人就会生病。所以,孔孟、老庄思想对真正的健康,很早就宣扬“中庸之道”、“平衡之道”,也就是在生活的各方面都保持适度、平衡、温和。当然体内环境因素与遗传生理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是相互交织的,不好截然分开,这里只是为了便于述说而已。
综上所述,不是一切相关环境因素的刺激都能引起疾病,而是在超过机体保护性反应范围的“异常刺激”下才可能生病,这种“异常刺激”是因人而异的。
3、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它涉及的内容广泛,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寿命和健康,就是说健康的生命首先取决于自己。长期不良的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均、暴饮暴食、营养不良、嗜烟酗酒、纵欲劳累、社交过度、通宵熬夜、睡眠不足、生活无规律、缺乏运动、家庭不和(打骂或冷战)、长期单身、心理消极、精神失衡、情绪低落等等。世界卫生组织年1月19日发布的《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指出:吸烟,酗酒,摄入过量脂肪、盐、糖,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过大等不健康的习惯导致了“四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慢性疾病的蔓延,而这些疾病构成全球人口的头号死因。
生活方式病是指由于人们衣、食、住、行、乐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以及社会的、经济的、精神的、文化的各个方面的不良因素导致躯体或心理的疾病,称之为生活方式病。而中医则认为:饮食不节、起居无常、胡妄作劳、“七情”过盛(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轻微短暂并不致病。只有不良的精神刺激超过机体的耐受限度时,才可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等这些日常生活,均可对人体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人的一生从胚胎开始到死亡的全过程,几乎身体的每个时期的疾病都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不良嗜好有关。
4、医疗卫生因素
社会的医疗卫生制度、资源、设施等状况及其利用。
5、综合评论
上述这四类因素,有相对独立性,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必须综合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因而措施上也主要是从这些因素和原因来着手。
(下篇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