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金
孙俪是明星界里出了名的养生达人,据说她长年体重保持在90斤,得益于她坚持了十几年的断食习惯。
那到底什么是断食?断食真的有效吗?怎么做断食?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今天就借着杨定一教授的新书《疗愈的饮食与断食:新时代的个人营养学》(以下简称《疗愈》)好好说一说关于断食的那些事儿。
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断食
很多人一听到断食,以为就是辟谷,这有点“根深蒂固”的误区。严格来说,断食不等于辟谷,辟谷只是断食的某一方面。
在杨定一教授的《疗愈》书中,并不是全力推崇断食的。
杨教授说:“就算断食可以是一个适用所有人的方式,但每个人体质不同、不同时期对饮食和断食的反应都不一样,我建议还是敞开心胸,亲自来验证、来进行。”
断食是一种疗愈手段,也可以是一种生活习惯,重点在于,我们为什么会想要断食,这个目的更重要。
女性终身追求一大课题就是“让自己变瘦”,其实男性也有同样需求,但变瘦只是其中的一个期望,变瘦背后的真正期望是让自己活得漂亮、精彩;而身心健康就是一切的前提。
可以讲:每个人都奔跑在追求健康、美丽、精彩的人生道路上。
杨教授在书中说,新陈代谢异常,身心也会跟着不健康。最靠得住的还是改变生活习惯,进而改变体质,有了健康的体质,生活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在《疗愈》书中,杨教授着重提到的危险归为三类,从发炎、血糖到影响人的新陈代谢,进而发生疾病。其实也可以看成一类,因为核心是破坏了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然后引起的一系列不好反应。
所以,杨教授并不是一味推销“断食”,而是提倡人们先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自己的身体后,再一点一点尝试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包括饮食和运动。
断食是手段,不是目的。断食是可以在某一层面上,让人能认清自己的身体,并让身体恢复健康的一种手段。
其次,断食需要怎么做
大致了解了断食的意义和目的外,接下来关心的就是什么样的人需要断食,还有断食时需要怎么做。
一句话,断食与否,全在自己。
杨教授在书中介绍,断食也有好多种,可以间断性断食,也可固定一段时间断食,具体看个人对身体状态的掌握和自己内心的需求。
比如杨教授在书中写到一个朋友的例子。那个朋友在餐厅工作,但有些过重。杨教授偶然发现她有“脂肪水肿”的发炎疾病,便建议她先减糖,再进入生酮饮食。
一个月后,杨教授再见到这位朋友时,她的脂肪水肿已经消失大半了,而且长年疼痛的关节炎也有所好转。
在这个例子中,杨教授的这个朋友并没有“断食”,只是减糖,其实这只是一种适合其朋友当时情况的饮食上的调整。
没错,断食是一种调整饮食的方式。通俗来说,通过身体与食物的断开,让身体能调动自身储存的能量,进行一次大“清洗”或是“优胜劣汰”,然后让身体恢复到一种平衡状态。
断食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让人从饮食的困扰中解除,每日不受这种一日三餐的约束,可以自由掌握自己的身体,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积极向上”。
所以,你可以从三餐变为两餐,这些坚持一段时间;也可以挑事务不繁重的时间,集中一到三天来个轻断食,或是在习惯了这种饮食上的调整后,再增加断食的时间。
总之,断食的时间是要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下子就要达到某种成果。每个人对断食的反应也是不同,需要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规律。
杨教授在书后强调断食后的恢复饮食也很重要,也需要一点一点让身体拾起对饮食的记忆。不可一下子就满足胃口,吃回很多食物,这样反而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终归,断食的原理是找到身体的平衡之法,用自己身体本身吸收的营养,物尽其用,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最后,断食之外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光是吃不会让人健康,我们还需要运动。虽然进食和运动看来是相反的,但两者加在一起却能促进健康。”
前面浅谈了断食的一些好处和做法,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说透。因为除了切断身体与外界食物的联系外,我们还要注意自己身心方面的调整。
比如忙碌工作之后的一次慢跑,会让你感受到压力的释放;合理的运动安排,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成长。
杨教授在书中提到一些运动方法,这里不再赘述,总的来说,断食、运动等都是努力让身体变健康的方法,需要慢慢了解,并实践,才能找到让自己终身受益,永葆青春的好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对生物钟的观察,自我心理状态的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