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础下丘脑垂体疾病的临床诊治
导读:由于下丘脑-垂体系统调控具有复杂性,因此当患者产生下丘脑-垂体病变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的同时,给临床诊疗带来很多疑点及难点,使临床医生面临挑战。
作者:医院内分泌科李一君母义明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下丘脑-垂体系统是神经内分泌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在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和神经-内分泌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体内的水电解质代谢平衡、摄食、生殖、免疫、行动、心理和衰老等生命活动关系密切。由于下丘脑-垂体系统调控具有复杂性,因此当患者产生下丘脑-垂体病变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可以表现为水电解质紊乱、摄食异常、体温调理障碍、生殖功能下落、生长发育异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同时给临床诊疗带来很多疑点及难点,使临床医生面临挑战。
1、分类
下丘脑-垂体病具有多种分类方法。
根据病因可以分为炎症、颅脑外伤、肿瘤、血管损伤、垂体切除或垂体柄离断、放疗性损伤等。
根据异常激素种类可分为引发垂体激素缺少的疾病群、引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异常的疾病群、引发催乳素(PRL)分泌异常的疾病群和引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异常的疾病群。
另外,根据年龄进行分类,此种分类可能对诊断具有指导意义。例如早产儿和新生儿的疾病常见于脑室内出血、细菌性脑膜炎、神经节瘤、血管瘤或创伤,而成年人的疾病多见于营养性疾病、肿瘤、炎症等。
2、诊断流程
内分泌疾病通常遵守定性、定位、病因诊断的流程。下丘脑-垂体疾病的诊断也遵守这1流程。
定性诊断:下丘脑可以分泌多种促垂体激素释放激素、垂体激素释放抑制因子、抗利尿激素(AVP)、催产素等多肽,调理垂体激素释放、体温、摄食、水电解质平衡、情绪等。定性诊断需要明确激素是不是分泌异常,并且要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査。由于大部分下丘脑激素为肽类激素,半衰期较短,目前很难通过常规抽取外周血直接测定血循环中的各种下丘脑激素,大部分病例需要在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通过间接测定垂体激素、垂体功能储备实验进行定性诊断,如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消退和继发性甲状腺消退可分别用GnMi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刺激实验明确存在下丘脑-垂体的分泌异。
目前国内对下丘脑-垂体病变相干激素的检测仍存在一定问题,部份医院没法常规检测垂体前叶激素,国内TRH、CRH等制剂的缺少,大部分医院没法进行相应的刺激实验,影响诊断。AVP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贮存在垂体后叶,AVP测定对明确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国内部份单位已展开,正常血桨AVP为1~5mU/L,尿AVP为10~60mU/L,尿崩症者AVP水平低于正常,在禁水实验中动态视察AVP的水平更具有参考意义。但90%以上的AVP与血小板结合,浓度会低于实际水平,且血浆AVP半衰期仅24min,不稳定,致使检测波动较大,限制其临床运用。国外学者近些年发现,Coceptm是来源于前血管加压素原的多肽,前血管加压素原可水解为AVP、Coceptin,因此Coceptin水平与AVP水平直接相干,测定Coceptin具有标本用量少,不需要蛋白酶抑制剂的优点,正常人浓度中位数为4.2pmol/L(1.7~11.25pmol/L),其水平下降有助于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但目前还没有进入临床运用阶段。
定位诊断:需通过临床表现、激素水平分析及影象学检查肯定。在定位诊断时,除肯定病变位置外,也要肯定病变影响的范围。
下丘脑病变部位与临床表现之间具有相关性。下丘脑视前区受损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前部视前区受损时有高热;下丘脑前部受损时有摄食障碍的表现;下丘脑前部、视上核、视旁核受损时伴随中枢性特发性高钠血症、尿崩症或AVP不适当分泌综合征;下丘脑腹内侧正中隆突受损时有性功能消退,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PRL分泌异常或尿崩症表现;下丘脑中部外侧区受损时有厌食或体重下落;下丘脑腹内侧区受损时伴随贪食、肥胖和性情改变;下丘脑后部受损经常有意识改变、嗜睡、运动功能消退和低体温;乳头体和第三脑室受累经常有精神错乱和严重记忆障碍。约10%的女性与60%的男性性早熟的病因在上丘脑后部第三脑室底部或正中隆突。
通常通过单次垂体激素水平测定没法明确病变部位在下丘脑或垂体,可间接采取生物合成促垂体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实验进行分析,若刺激后垂体激素分泌水平明显升高,多提示病变部位位于下丘脑,刺激后垂体激素分泌水平无高峰出现,垂体受累的可能性较大。国外临床研究提示,促垂体激素释放激素对诊断下丘脑-垂体病变具有一定的价值。
影象学检査是进行下丘脑-垂体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MRI由于分辨率高,能够显示垂体及其周围软组织结构,可辨别视交叉及蝶鞍隔膜,显示脑血管及垂体占位是不是侵犯海绵窦,和垂体柄是不是中断或受压,在下丘脑-垂体病变的定位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钙化或鞍底骨质的病变不能显示,而CT检査可以弥补这1缺点,CT可以发现颅内的异位钙化,如颅咽管瘤的钙化等。由于下丘脑体积小,且部份疾病无明显的形态异常,因此其病变很难通过目前的影象学检査发现或明确,从而产生漏诊或误诊,如生殖细胞瘤、初期的松果体瘤,需要长时间的随访才能发现异常。医院对例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研究发现,MRI表现为垂体柄增粗的初诊特发性尿崩症患者,86%患者在2年的随访期间得到了明确的肿瘤定位及病因诊断。Robison等对儿童垂体柄增粗的患者进行MRI检査随访也发现,伴随中枢性尿崩症的儿童随病程延长发现肿瘤。奥曲肽扫描在垂体占位的定位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下丘脑病变的诊断效力还没有研究报导。PET检査能够提供垂体血流灌注和氨代谢情况,有助于垂体损伤的初期监测及垂体功能消退的初期诊断。动态PET及11C、18F标记的糖皮质激素受体-PET可重点评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但运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国外学者采取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标记PET对垂体损伤进行定位及部份功能诊断。
病因诊断:下丘脑-垂体病变常见的病因有肿瘤、炎症、先天发育异常、基因突变。临床上一般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査进行病因诊断。细菌或病毒感染多存在感染的症状,先天发育异常在新生儿或儿童期、青春期病发,如垂体柄中断综合征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Kallmann综合征表现为嗔觉消退、青春期无性发育。颅内占位性病变可有颅压升高。除常规检査外,脑脊液分析可能提高诊断率,如脑脊液常规检査发现白细胞高、脑脊液生化异常可能对炎症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松果体区激素分泌性生殖细胞瘤患者脑脊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P-HCG)、甲胎蛋白(AFP)升高,国内及国外的研究均提示β-HCG、AFP水平升高对诊断生殖细胞瘤具有一定的价值。医院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缺少统一的诊断标准。郭清华等的研究发现,脑脊液P-HCG在0.50IU/L以上、与血清β-HCG比值在1.7以上高度提示颅内生殖细胞瘤。医院的资料显示,脑脊液β-HCG≥8.4U/L,血清β-HCG≥2.2U/L,诊断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敏感度分别为44.0%和33.3%,特异度均为%。松果腺母细胞瘤细胞容易脱落,产生脑脊液内种植,如果脑脊液脱落细胞检査发现病理细胞,便可明确诊断。抗垂体细胞抗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医院常规没法检测。对影象学检査仅表现为垂体柄增粗的患者,国外研究者采取经蝶窦取材进行垂体活检,明确病因,但国内由于条件受限,仅个别医院展开该项检査。对下丘脑病变,很难取到病理进行病因诊断。基因检测是先天或遗传性基因突变疾病病因诊断的有效手段。目前已发现近20个基因与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消退有关,30%的Kallmann综合征由KAL基因突变引发。对垂体柄中断综合征临床特点的分析提示,基因突变可能是致使该病的主要原因,但仅不足5%的病例与HESX1、LHX4、0TX2、SOX3、PROKR2基因的突变有关。近期在垂体柄中断綜合征家系中发现存在G蛋白偶联受体(GRP)纯合错义突变,提示可能是新的致病基因突变。但由于条件受限,基因医院展开。
3、医治
下丘脑-垂体病变的医治需要根据病因肯定医治方案。对由于基因突变或遗传性疾病致使下丘脑-垂体功能消退,靶腺激素替换或补充下丘脑-垂体激素是唯一有效的对症医治。大部分下丘脑激素提取及人工合成存在困难,但也有部份应用于临床,如GnRH类似物、去氨加压素等。复旦大医院展开的开放、本身对比前瞻性研究显示,脉冲泵输注戈那瑞林下丘脑错构瘤(HH)患者可以将黄体生成素(LH)峰值提高10倍以上,睾酮水平提高,女性患者卵巢、子宫明显增大,卵泡数量增加,月经来潮。国内展开的多中心GnRH脉冲泵医治Kallmann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发现,使用该医治方案后,对Kallmann综合征患者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但在激素补充或替换医治中,如何使替换方案更接近生理状态,提高医治效果,仍是临床医治中面临的问题。对肿瘤,如生殖细胞瘤、松果体瘤,放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国内在该病的诊治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国外多中心非随机研究提示,对非转移的颅内局部生殖细胞瘤,单独低计量颅部放疗与化疗联合医治与病变局部放疗的5年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医治的疾病非进展性生存率及减缓率高于单独放疗。对联合运用化疗、放疗等多种医治方案是不是能获得良好疗效,目前国内仅局限于个案报导,仍缺少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另外,在医治进程中缺少长时间随访,也是国内在下丘脑-垂体疾病诊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国外研究中心根据样本随访结果,将垂体瘤的病理组织类型根据预后重新分型,对判断患者预后,指点医治具有指导意义。
4、未来发展
在疾病诊断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标志物或激素检测技术得到进一步开发,如血清和卵泡液抗苗勒管激素水平的测定,血清或脑脊液特定MicroRNA的检测可能为下丘脑-垂体疾病诊断提供新的标记物。功能核磁是MRI扫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在下丘脑-垂体疾病定位及定性诊断中的价值需要进一步开发。目前核素标记的核素扫描发展迅速,特异的核素扫描可能为诊断及医治提供新的手段。而基因诊断及后续特异标志物的开发对诊断疾病,并终究医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在医治方面,部份促激素或特异性阻断剂也可能逐渐应用于临床医治。生物医治、靶向医治在肿瘤性病变的医治中也具有一定的运用前景。另外,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下丘脑-垂体病变的长时间随访,视察医治反应,积累临床经验。
医堂课预告主讲题目:现代心肺复苏
特邀专家:医院心内科高鹏教授
开讲时间:年1月22日(周四)
20::00(半小时讲课半小时发问)
报名方式:开课前任意时间点击本文左下角“浏览原文”,注册会员即完成报名。
听课方式:
端:开课前任意时间点击“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当日预告左下角“浏览原文”登陆进入直播间便可。
PC端:打开医学界
宜宾尿道炎医院哪家好福州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