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概论
在我国,每年近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人死亡。即使应用最先进的治疗手段,仍有50%以上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可见,此类疾病不仅对个人造成严重影响,也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因此专家指出,我国亟待扭转重“治”轻“防”的心脑血管病现状。
在我国具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高达四分之一,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我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大国,与我国慢性非传染疾病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医疗体系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方面完全空白。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需要医生的积极参与,才能改变我国医疗体制中重治疗、轻预防的现实。
很多人都知道,冠心病、脑卒中严重危害健康、威胁生命,全球23%的死亡人口是死于冠心病和卒中,而随着我国慢病发病年龄的提前,心脑血管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预计今后10年,我国中年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男性将增加42%,女性将增加13%;冠心病发病率男性增加26%,女性增加19%。而且这些疾病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难以承受的。
当前,我国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薄弱环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一级预防是指对没有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措施,为防止首次发病而通过用药和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从源头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心脑血管病易患人群的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体系中,一级预防是减少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关键。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一级预防可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85%,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5%。
二级预防是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包括饮食调节、康复训练、可靠用药、正确护理、情绪调节、寻找可控危险因素等,以达到防止心肌梗死、中风等事件的复发,降低病死病残率的目的。老年人一旦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二次复发的危险就会增大。因此,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即采取有效手段预防,不仅能够让患者以及家庭避免长时期的精神折磨,同时能相应地节省医药费用,减轻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慢病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加造就了慢病上升的基础;
二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导致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大量增加。虽然很多医学专家经常强调慢病防控的重要性,但慢病防控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而且,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但是真正了解应采取何种生活方式的人却非常少,缺乏健康知识是普遍现象。调查发现,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占60%,环境占17%,医疗条件占8%,由此可以看出,健康问题大都由不当的生活方式产生。而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对健康极为重要,因此,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非常关键。其实,公众只需遵循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保持心理平衡,就能降低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长按识别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