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变态者能够抓住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感情

文章来源:疾病_日常疾病_日常健康_日常疾病健康指南   发布时间:2025/1/13 15:04:15   点击数:
  

曾经,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一次演讲,听众中有一名语言学家提出,在某些方面心理变态者就像技巧高超的故事讲述者。他们都运用了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情节上的回转起伏,以此来吸引听者,“使他们身临其境”。对于许多听者而言,表演至少与故事同样重要。这名语言学家提出,就这种意义而言,心理变态者是不错的故事讲述者。即便如此,比起心理变态者使用的脚本,故事讲述者的脚本通常要更加连贯一致和富有逻辑性。此外,故事讲述者的目的是娱乐和教育,而心理变态者的目的则只有权力和自我满足。

这是否表明他们疯了呢?自相矛盾,前后不一!情感贫乏!我敢肯定,此刻你会为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备感困惑:这些人的神志还清醒吗?我们是否又回到了以前关于“疯子与恶棍”的争论之中呢?

在佛罗里达州举办的一次精神病会议上,我对心理变态和语言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个报告,报告结束后一名司法精神病学家走到我面前说:“你的研究隐含着心理变态者存在精神疾病的可能,就像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也许他们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迄今为止,对许多杀人犯来说,心理变态诊断一直都是‘死亡之吻’。而现在对他们来说,它是不是变成了‘生命之吻’呢?”

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正如我先前所说,心理变态者的确符合当前法律和精神病学对神志清醒的判断标准。他们了解社会规范以及对错的一般含义。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也知道自身行为的潜在后果。他们的问题在于,这些认识都无法阻止他们做出反社会行为。

尽管如此,一些观察者还是争辩说,心理变态者在一些心理与情绪机制上存在某种缺陷,而这些机制负责将他们对规范的认识转换为社会可以接受的行为。这些观察者继续争辩说,如果他们没有形成一种良知,无法体验到内疚和悔恨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及其对他人造成的影响,那么与我们其他人相比,他们当然非常明显地处于劣势。

他们理解游戏的字面规则,却不知道情绪规则。这是对“道德非理性论”的新瓶装旧酒,它可能具有某种理论上的意义,但是与对犯罪责任的实际决策无关。在我看来,心理变态者当然再清楚不过地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大多数人都接受了人类沟通的规范和法则。但是总有些人利用他们的外貌和魅力——天生就有的或刻意伪装的——来让他人听从自己的指挥。而每一次,“受害人”的需要和弱点都影响了沟通交流的结果。大多数时候,其结果相对而言并无害处,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中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其中有心理变态者时,就可能会对受害人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心理变态者把任何的社会沟通都当作一次“捕猎”的机会、一次竞赛或者一次意志的较量,最终的胜利者只能有一个。他们的动机就是操纵与索取,他们冷酷无情、毫不内疚。

虽然心理变态者口若悬河,但他们未必是遣词造句的专家。它主要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是欺骗我们的一种“表演”,而不是娴熟地运用语言。漂亮的外表、非凡的魄力、口若悬河、故作幽默、熟知应该按下哪些情绪按钮——所有这些都很好地掩盖了一个事实,即心理变态者所呈现出来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个“假象”。

外表迷人、口若悬河的心理变态者和具有弱点的受害人组合在一起,其结果是毁灭性的。如果心理变态者的“表演”还不足以打动人的话,那么他们就会熟练地“搭建舞台”——伪造的信用、炫目的汽车、昂贵的服饰、值得同情的角色,诸如此类——以最终达到目的。

当然,并非只有心理变态者能够完成这种戏剧表演。我们都知道,通过夸张的语言和姿势以及各种骗局,有些人总是在“表演”、炫耀自己。毫无疑问,他们与他人之间的许多沟通交流都很肤浅虚假,其目的是想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支撑其可怜的自我形象,或者达到职业或政治目的。但是与心理变态者不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想要榨干他人。

社会运转的基础是信任,通常我们会更注意别人说了些什么,而不是那些伴随出现的非言语行为——手势、面部活动、微笑,以及目光接触。然而,如果说话者十分有吸引力,并且其非言语表现也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这种影响就会翻转过来——我们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fund.net/wkjb/19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