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是一类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全世界每年有高达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更兼城镇化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所提前。目前,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死亡原因中的首位,占总死亡原因的40%以上。据估计,全国约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万以上,心肌梗死万,心力衰竭万,风心病万,先心病万。平均每5个成人中便有一人患心血管病。据估计,到年,因为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因素,中国每年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将上升至1.5倍以上。
当然,相应的,随着社会、环境、医疗等技术的进步,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手段也大大改善。更多危险因素的发现、发病机制的明确,都给未来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助益。
迄今,已经发现的血液病危险因素已达余种,分为主要危险因素、潜在危险因素、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
主要(传统)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男性)、家族史、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
潜在危险因素
肥胖、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凝血因子升高、慢性炎症、睡眠呼吸障碍
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
不健康饮食、饮酒、缺乏体力活动、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职业及职业变动、性格类型、精神紧张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危险因素也不断被报道,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等,这些危险因素的发现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开拓出了新的方向。
心血管疾病的病发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取决于危险因素的数目、程度以及其作用的时间。有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我国人群中的聚集现象普遍存在,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常可使血液病的危险成倍增加。因此,在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控制单一危险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应总体分析,综合调控。
在此类疾病中,一类具有极高遗传比率的心血管疾病被称为遗传性心血管疾病。该类疾病的发病由基因突变所导致,具有很高的遗传比率,会伴随基因在家族中广泛传递,极大威胁着整个家族的身体健康。目前,基因突变至少造成中国1,万人患遗传性心血管疾病。该类疾病隐匿性强,疾病危险潜伏在身体中,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出现明显症状。一旦发病,临床表现异常凶险,如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主动脉破裂等。以往由于缺乏早期诊断手段,发病时通常已到疾病后期,很难挽救,所以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如果可以早期确诊,临床医生对于该类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手段及经验已经非常的丰富,能有效避免病情的恶化,挽救生命。
赞赏
长按
热点文章